
唯有透过制度性整顿、技术性辅助、文化性教育,才能真正打破老人用药乱象的恶性循环。
《联合早报》7月2日社论《乱用医药保健品有害健康》特别提到,滥用医药保健品的社会乱象,不仅局限于新加坡,尤其在全球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东亚各国和地区的老年人用药安全,成了一项严峻的公共卫生挑战。从台湾、香港、日本到新加坡,这些东亚社会普遍面临相似的问题:老年人过度用药、自行购药、误信夸大的保健品广告,甚至陷入非法药物流通的陷阱,导致严重的健康损害和制度性资源浪费。
这不仅仅是个别消费者的选择错误,而是深植于医疗制度缺陷、信息结构不对称、文化迷思和产业监管疲软的系统性问题。本文以东亚社会案例和结构性观察,剖析老年人用药乱象的多重成因及应对策略。
在台湾,据健保署统计,65岁以上的人口每年平均服用超过七种药物,其中超过四成存在重复用药风险,且有大量老人从非正规渠道购买保健品和“民间偏方”,形成健康危机。新加坡卫生科学局近年参与国际刑警“盘古行动”时,发现本地网络平台上充斥着超过1200则未经核准的药品和保健品广告,其中多数产品含有处方成分,甚至导致严重副作用和住院案例。
在香港,情况同样严重。根据卫生防护中心的数据,年长者对来路不明的跌打酒、壮骨药、治糖药等产品深信不疑,部分产品含有强效类固醇或未经核准的药物成分。日本则有“多剂量处方泛滥”的问题,部分老年人每月从多个医疗机构重复开药,导致药害事件频发,尤其在安眠药和降血压药方面尤为显著。
这些现象揭示一个跨国共通点:老年人在医疗制度和信息接收双重断裂下,成为最容易被营销话术操弄和系统忽视的群体。
以台湾为例,尽管拥有全民健保体系,但药物整合平台缺乏强制性,导致“跑三家”开药现象普遍。尽管健保云端药历系统已上线多年,但医疗院所启用率不足,加之数据更新延迟,重复处方难以拦截。
日本也面临类似困境:民众对医生依赖性强,但医生之间缺乏跨院信息共享系统,导致老人同时从多家诊所获得相似药品的情况频发。老年群体普遍信息识能较低,对“天然草本”“无副作用”等广告词汇缺乏辨识能力,误以为保健品能替代药物治疗。在台湾和香港,许多老人更信赖电台节目或LINE群组转发的药品推荐,而非专业医疗建议。
无论是台湾的空巢家庭、日本的“孤独死”还是香港的老龄社区,老人普遍缺乏亲属陪伴与健康监督;再加上医疗体系人力紧张,药师角色长期边缘化,导致用药管理几乎无人监管。近年来,电商平台与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老人接触非正规药品的渠道更加多样化。比如,台湾许多老人通过脸书社团,购买“保肝灵芝”“关节速效膏”等产品,这些产品常夸称“七天有效”。在日本,LINE群组中流传的“长寿汤方”“自然疗法”链接,常指向不正规的地下药品网站。这些产品往往价格低廉、购买方便,但安全性极低。有些受害者在服用后发生过敏、中毒、肝肾衰竭,却难以追责,形成“黑市医疗”的灰色地带。
因此,从政策法制以及文化多方面入手,才是根本解决之道。首先,强化区域整合用药平台与医药信息互通。比如,台湾健保署应强制启用云端药历,并纳入药师回报机制;日本则可推进跨诊所药物共享平台,解决“多重处方”问题。其次,加强网络药品平台审查与电商法律责任。东亚各国和地区应建立跨境电商合作监管体系,对违规广告、假药售卖进行封锁、下架与追责。其三,推动健康识能教育本土化和母语化,将用药安全教育融入长期照护据点、社区大学与宗教场所,利用本地语言如方言、韩语、日语等进行传播。
同时,发展“智慧健康守门员”制度,建立数码化药品警示系统,如手机应用连接家庭用药记录、异常提醒、用药评估建议,并结合家庭照顾者的角色,提升“陪看药单”文化,重建家庭监督机制。
总之,从台湾的老人乱服药,到新加坡的非法药品电商充斥,再到日本的重复处方问题,东亚高龄社会正在集体面临一场“药物治理信任危机”。这场危机不仅关系长者的生命安全,更关系健保与公共医疗资源的永续。
唯有透过制度性整顿、技术性辅助、文化性教育,才能真正打破老人用药乱象的恶性循环,建构安全、负责、有信任感的高龄社会。
(作者是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博士候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