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今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官方星期二(7月8日)组织境内外媒体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访主题展览。
纪念馆位于北京卢沟桥附近,去年10月闭馆,以实现改扩建。原有67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扩增至1.22万平方米,由原来的一个地上展厅增加为地上地下两个展厅。
主题展览为《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7月7日即“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88周年当天开幕,展出1525张照片、3237件文物。
沉浸式投影和实景造型等,让记载历史的文字叙述变得立体。叙述日本侵华罪行的展区,让人倍感沉重。
历史的面向从来都不单一,展览最后呈现什么样的面貌,端看执政者有意突出哪个面向,这也是观察历史纪念馆有意思之处。
毫无疑问,贯穿整个主题展的主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砥柱中流”作用。突出强调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共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为国家存亡而战。从中共的角度“讲好抗战故事”,是记者踏入展馆后看到的第一张,也是最巨大的脸谱。
抗战史从原本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拉长至14年。也就是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炸毁东北南满铁路的“九一八事件”算起,凸显中共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展区叙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大陆史学界认为,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积极围剿中共,对日实施“不抵抗”策略,导致东北不战而降;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则坚持抗战,比蒋介石在七七事变后决心抗战要早好几年。
对比国共领导人,毛泽东的身影在展馆无处不在,蒋介石则几无“存在感”。毛泽东的大型照片和影像在多个环节中频频出现,单单他发表的《论持久战》就有多种版本,包括首次展出的日文版。
蒋介石的照片极少且不显眼,记者看到的一小张出现在“中国参加开罗会议与《开罗宣言》的发表”的部分,那是蒋介石、宋美龄、罗斯福和邱吉尔的合影。图说写道: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开罗举行会议,会后发表《开罗宣言》。
台湾《联合报》记者看到的另一张,是1937年7月17日的庐山谈话,图说是蒋介石当时宣布,“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国际、港澳台及其他爱国华侨支援抗战,是记者看到的第二张历史脸谱。
在华侨支援的部分,解说员提到陈嘉庚和李月美的故事,让东南亚访客印象尤其深刻。陈嘉庚当年以南侨总会主席身份到访延安,向海外华侨发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的疾呼。马来亚女子李月美则是女扮男装参加滇缅公路技工队,在公路上翻车受伤才被人发现是花木兰。
国际支援方面,美苏都入列。解说员先介绍苏联为中国提供大量的武器装备和空军志愿人员,再介绍美国飞虎队为援华空军重要力量,中美两国飞行员共同开辟驼峰航线,成运输物资的重要渠道。
历史叙述与现代政治紧密衔接,是展厅上看到的第三张脸谱。
展览最后把现场拉回当下,除讲述中日关系的改善与发展,还挂上中共五位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领导人的巨照,以及他们的和平寄语。同时大字总结:“中国共.产党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
中共的执政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抗战期间的贡献和战后胜利,再通过经济建设和治国理政的有效性,将执政合法性近一步内化。因此,国共两党长期以来围绕抗日战争历史的叙述争夺话语权,更要凸显自身在抗战中的作用。中共强调是抗战的中流砥柱,国民党则侧重在正面战场的作用。
本身是抗战老兵的台湾已故行政院长郝柏村曾说,“正面战场是决定性,敌后战场只是一个补助性的。” 他还坚持,“八年抗战是蒋委员长领导的,没有第二个人”。
民进党对抗战话语权无感,七七事变88周年,台湾赖清德完全沉默。民进党政府反倒是今年5月首次就二战欧洲战场终战80周年举行纪念活动,赖清德还发表讲话 。
对中共而言,赖清德要切割台湾与中国大陆的历史文化连结、深化“去中国化”史观的意图再明显不过,这比国民党争抢抗战历史叙述话语权的问题更严重,也更接近大陆划定的台独红线。
历史应是一面镜子,而非面团。但放眼全球,搓揉历史为政治所用的做法,政党、政治人物屡试不爽也不曾断过。当走向极端时,往往成为引爆战乱与纷争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