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疲软产能又过剩,是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病征,两者共同作用,就引发“内卷”的怪状。近期发布的经济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3%,环比下降0.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3.6%,环比下降0.6%。1月至5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比上年同期均下降2.6%。这在在显示,通货紧缩情势未解,产能未增,消费仍不振;整体而言,尚未走出内卷困境。
内卷问题由来已久,新的忧虑是内卷是否产生外溢效应,感染其他国家和地区。中国经济体量太大,又是全球最大输出国,具举足轻重影响力。目前中国产能过剩,其他市场无法消化这一巨大产能,若在各国低价倾销,足以改变世界价格。因此世人担心,当全球市场充斥中国制造的廉价产品时,是否也将导入中国的内卷现象?
目前,中国产能过剩充斥各个领域,供给大于需求,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比较低,有些机器闲置,但产出还是大于国内外市场需求。中国政府正在寻求通过向工厂投入资金,尤其是半导体、航空航天、汽车和可再生能源设备工厂,并销往国外,让经济出现转机。
中国电动车产能过剩严重,不得不大量出口全球。为抢占市场,大陆车企大打价格战,一辆车最低杀到不足4000美元(约5093新元),净利润不到4%,被业界形容为“毛三到四惨业”。连龙头经销商有的也撑不住而接连倒闭,但恶性竞争无以歇止,产业难回到技术本质的突破,由此不断内卷。
内卷源于英文单字“involution”,最初由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Clifford Geertz)在研究印度尼西亚农业时提出,用来描述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达到某种最终形态后,由于无法转变为新的形态,只能在内部不断重复。这个词汇用来描绘当下中国经济在供给过剩的状态下停滞、重复、折腾及就地打转的现象,十分贴切。
各类产业或多或少都有内卷现象,电动车内卷情况最明显。中国贸促会汽车行业分会会长王侠说:“如果没有持续的技术变革,竞争力就无从谈起,搞研发是练内功,价格战是消耗内功,如果因为价格战而减少对研发的投入,即使赢了眼前的市场也会输掉未来。”这是内卷可能造成的祸害。中国工信部近期透过新华社发声明表明,“价格战没有赢家,更遑论未来”。在内需低迷与信任滑落的情况下,中国车厂转向海外市场寻找新生机,但到处是路障,所以消化有限。
中国仍深陷供给主导的老旧增长模式,无法摆脱靠过剩产能与补贴推动产业扩张。经济巨轮经历40余年惊涛骇浪的增长后,如今却在一片看似平静的水域中挣扎前行。在这片水域之下,便是深不可测的内卷漩涡。内卷像是无形的巨网,将创新活力、生产效率与消费潜力层层束缚,也使经济转型举步为艰。
内卷化经济最刺耳的警报是创新引擎熄火。当资源被无休止的价格战、营销内耗与低水平的重复吞噬,真正须要庞大投入的研究创新便成了无源水池,被企业和短视的生存焦虑裹挟,企业宁可在熟悉的红海领域厮杀,也不愿驶向充满未知风险的蓝海。当经济机体失去拓展新边疆的勇气与能力,增长便只能在内卷的泥潭中打转。
内卷化竞争还严重消耗中国经济宝贵的人力资本。无数劳心者与劳动者创造力,被没有意义的形式主义加班榨干。人人将才智虚掷于职场内斗、低效竞争、应试技巧,而非实质性价值的创造上。整个经济体陷入巨大的人才糟蹋,做为经济增长根基的活力、信任与斗志便逐渐消磨殆尽。
从宏观上看,中国产业政策带有一定的计划经济特质,政府根据不同阶段,锁定特定产业,集中资源促进发展。由于跟着政策走有甜头,企业往往一哄而上,投入国家重点发展产业,造成重复投资、无效投资和产能过剩,使供给内卷更不可免。
价格内卷随之而来,厮杀激烈,加上内需动能不足,消费者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都偏低,生产商或电商平台只能透过不断“卷”价格,即使微利、无利甚至赔本,都要抢市占率或者拼现金。卷价格的结果,生产商只能不断卷成本,以致产品品质被牺牲,并陷入通缩等经济负向循环。
政府虽对内卷现象头痛不已,但它本身就是内卷的重要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GDP),不断进行招商引资大战,提出各种土地、财税甚至金融等超常规优惠来发展特定产业,希望透过政策洼地增加投资诱因,由此助长一窝蜂现象。
政府为缓解内卷与产能过剩,便鼓励产品外销,于是产生外溢效应。虽然让全球得以享受廉价的中国制造商品,但远低于市价的价格破坏,使他国企业失去竞争力,造成他国制造业空洞化,于是各种保护主义措施纷纷出现。
为了解决产业内卷造成的诸般负面效应,政府从供给侧改革着手,推动新质生产力,希望透过新技术的突破,一方面引导产业转向一个较少竞争的新赛道;另一方面希望借由产业升级,增加产业附加价值,以缓和价格内卷。
提振需求也是重要解方,有效需求若能增加,也可缓解价格内卷。官方持续提出各种扩大内需的政策,除了加大政府的公共投资,还包括家电、汽车等民生用品“以旧换新”、各式补贴以及央企大规模设备更新,希望借此激发内需潜力,但效果不足以消解供大于求所造成的内卷现象。
破解内卷迷局的根本之计,在于提供民营企业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以坚定的战略定力完善产权保护及公平竞争的机制,尤要打破民企在市场准入、融资渠道上存在的无形桎梏,推动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改革,并破除所有阻碍资源优化配置及人员自由流动的藩篱。最重要的是解放思想,不能再沉迷于低水平重复的内循环思维,要以大开大阖的制度变革为引擎,以创新突围为方针,挣脱内卷的引力陷阱,力求在自由经济的星辰大海中重拾动力,破浪前行。
(作者是台湾中央通讯社前董事长、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