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特朗普2.0时代,欧盟与美国的冲突增多,影响欧洲与中国的关系发展;有中国学者观察到,欧盟对中国和中欧关系的定位已改变,越来越重视中欧关系的竞争性,也认为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是敌对的阵营。
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忻华,7月4日在该中心和上海欧洲学会举行的“特朗普2.0时代美欧关系新态势”研讨会上,对中欧关系作出上述研判。
忻华说,与拜登时期一再强调欧洲是美国最重要的战略资产相比,特朗普今年初上台以来,美欧之间有了更多冲突,在经济和技术领域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双方建立起来的相互协调沟通机制现在已基本不复存在。
美欧相互的战略认知也发生变化,不再以盟友眼光看待对方。特朗普政府认为,欧洲的自由主义、进步主义、多元主义意识形态已走入歧途;欧盟则认为,特朗普推行的重商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破坏欧洲经济与政治稳定,因此也须对美国“去风险”。
在这样的情况下,忻华指出,欧盟决策层和欧洲政治精英在经济和技术领域形成三重焦虑:认为欧洲科研和科企落后的竞争力焦虑,面对世界局势急剧动荡的韧性焦虑,以及围绕关键矿产与数据的资源焦虑。
这对中欧关系产生什么影响?忻华分析,欧盟在2019年中国战略展望报告中将中国定位为“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可如今,俄乌冲突与中美竞争彻底改变欧盟对中国的定位,中欧之间的竞争性甚至冲突性已占据主导位置。“欧盟现在觉得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敌对的阵营,或者说是一个对抗的阵营里面的一员。”
他因此评估,尽管特朗普让欧洲人感到“痛苦和屈辱”,但欧洲并未明显向中国靠拢,或意图拉拢中国来制衡美国。相反,欧盟更希望特朗普为欧洲“火中取栗”,通过推动中美之间的冲突,来迫使中国作出有利于欧洲的政策改变。
忻华指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认为中国具有某种程度的挑战性、威胁性,因此没有改善中欧关系的强烈意愿,而是一方面逐步推进供应链重组,减少对中国的战略依赖;另一方面防范中国对欧洲的投资,防止中国获取欧洲的战略资产。在一般产业的贸易和投资领域,中欧经济合作也将遇到更多阻力。
中欧目前仍有多个经贸摩擦尚未解决。例如,欧盟自去年10月起对中国电动汽车正式加征反补贴关税;中国自上星期六(5日)起对产自欧盟的白兰地产品征收最高达34.9%的反倾销税。
对于接下来的外交工作,忻华认为,中国可着眼于美国和欧洲的分歧点开展工作,中美之间有战略安全和军事防务的强烈考虑,但欧洲没有这方面的考量,因此欧洲即使与中国发生冲突,也不会有持久的激烈对抗。
他也指出,欧洲内部的分歧差异非常大,欧盟27个成员国相互之间存在利益冲突,中国可分别开展工作。另外,有别于美国先发制人和强烈对抗的战略文化,欧洲是两边下注、两面摇摆,“这就决定了中国对欧洲的外交工作仍有空间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