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玲:当“丧尸电子烟”入侵青少年生活

这次榜鹅事件的震撼,不在于画面本身,而在于它让我们看见:这不是个案,而是一种正在蔓延的现象。当一个年轻人在街头迷失自我,那不只是他个人的选择,也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失守。

不久前,社交媒体疯传一段来自榜鹅的视频,画面中数名青少年神智不清、步伐摇晃,行同行尸走肉。据传他们吸食的是俗称“僵尸电子烟”(Zombie Vape)的产品,可能含有镇静剂或其他非法成分。事件引发公众震惊,也再次把青少年电子烟滥用的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在新加坡,持有与贩售电子烟属违法行为,教育与执法也屡次加强。然而,仍有青少年铤而走险,原因可能包括好奇心、朋辈影响、逃避压力,甚至只是为了追赶“潮流”。电子烟被包装成果味香气、无烟无火、可帮助放松的替代品,淡化对它的风险认知。

许多未成年者并不了解电子烟可能带来的健康与法律后果,尤其当产品掺杂镇静剂、尼古丁或其他合成毒品时,成瘾与致命性远远超出香烟本身。

我该报警吗?

若遇见神智不清、动作异常的青少年,民众往往不知所措。有些人可能认为这只是喝醉或疲劳导致,也有些担心报警会害人留案底。但事实上,报警是正确且必要的行动。首先,警方与急救人员可即时提供医疗支援;其次,追查来源可防止更多人受害。对于涉及毒品或非法成分的电子烟,警方和卫生科学局等有权根据不同的法令,介入调查与取缔。

与其事后后悔,不如及时举报。面对公共危机,社区沉默只会助长问题蔓延。许多人误以为电子烟只是“比香烟健康一点”的替代品,事实并非如此。不少非法电子烟含有不明化学物质,有些产品甚至掺入镇静剂、迷幻剂、合成毒品等,一旦误吸,不仅会伤害呼吸系统,更可能造成神经系统损害与行为异常。

当这些产品被包装得五颜六色、强调“零尼古丁”或“安全无毒”时,社会尤其须要警觉。青少年极易被视觉与行销语言误导,而家长与教育者往往低估潜在风险。

虽然本地法令严格,但青少年取得电子烟的途径远比想象中容易。一些海外电商平台,例如来自英国的Ubuy,仍允许配送电子烟产品至新加坡,产品包装标榜果味、零尼古丁、甜点口感,外观吸引人,查验难度高。

更严峻的是,多数这类平台几乎无年龄验证措施。只要有付款方式与地址,便能成功订购。这使得边境管控压力大增,也暴露“供应端管理”的盲点。未来或可考虑采取多方策略:与海外平台协调封锁本地配送、增加海关抽查与重罚非法转售者,并与本地金融机构合作识别可疑交易。

除了网购管道,电子烟在社交平台上的包装更令人担忧。TikTok、Instagram、小红书等平台充斥所谓的开箱、评测影片,有些甚至由看似“邻家少年”的账号主导,实际背后却可能是地下代理商的推广手法。这些内容用潮流音乐与趣味语言掩盖风险,让青少年误以为“大家都在用”“不过是个玩具”,对真实伤害毫无警觉。尤其当孩子缺乏足够的媒体识读能力时,这些内容很容易渗透到潜意识中,让电子烟从禁忌变成尝鲜。因此,若不从社群层面与平台端同步建立监管与教育系统,光靠家长与学校,难以招架铺天盖地的诱惑。

根本之道:教育与家庭

当电子烟已不再是边缘青少年的专属问题,社会须要更主动应对。在学校层面,不仅要强调法律责任与健康风险,更应引导学生建立判断与拒绝诱惑的能力。这可以透过角色扮演、案例讨论与互动学习,提高参与度。

在家庭层面,家长必须及早建立开放对话的习惯,不将孩子视为不懂事,而是要理解他们的压力与矛盾,提供支持而非单向控制。

在社区层面,可设立早期警觉小组,由居民、教育者与志愿团体组成,一旦出现新型滥用趋势,即时回应、资讯共享与政策建议。

这次榜鹅事件的震撼,不在于画面本身,而在于它让我们看见:这不是个案,而是一种正在蔓延的现象。当一个年轻人在街头迷失自我,那不只是他个人的选择,也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失守。

对抗“僵尸电子烟”这类新型毒品,需要的不只是条文,更是行动、理解与集体责任感。希望这次事件能唤醒更多人:守护下一代,从来不只是学业成绩与分数,而是教会他们看见自己的价值,抵抗虚假诱惑,走出一条更健康、自主的未来之路。

作者是公司董事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