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火上浇油的通报

中国多地本月起进入酷暑,最近引人注目的几则新闻都和高温天气有关。而比事件本身更让人火气上涨的,是事后发布的官方通报。

上星期天(7月6日),山东青岛大学一名学生在社媒平台发帖称,宿舍楼保安大爷当天早上被发现在值班室内中暑晕倒,“120(医疗急救电话号码)来的时候人已经没气了”。

事件迅速冲上微博热搜,有不少青岛大学学生指认,去世的宿管员大爷名叫张培生,为人和善,还收养了多只流浪猫,深受学生欢迎。但他已被拖欠工资八个月,连衣服都是捡学生不要的穿。还有网民晒出照片称,大爷的值班室又小又不通风,事发前后的值班室温度计显示,室内温度高达43.2摄氏度。

青岛大学官方微博星期一(7月7日)凌晨发布情况说明,指7月6日早上7时30分许,该校浮山校区一物业工作人员在值班室被发现身体情况异常,急救人员抵达现场确认该人员已不幸离世。经警方调查初步排除刑事案件可能,具体原因正在调查中。

青岛大学在通报中对这起事件表示“痛心和惋惜”,但并未回应外界疑问,例如大爷的离世是否与高温中暑有关、是否存在拖欠工资情况等。通报发出后,舆情不降反升;截至星期二(7月8日)傍晚6时,这条微博已被转发4万多次,评论6万多条,不少人要求校方给出更明确的答复。

无独有偶,上周一列火车因突发事故被困三小时、引发乘客砸窗通风的事件,也因后续官方通报引发更大争议。

发生事故的K1373次客运列车7月2日晚因被货物列车冲撞脱轨,在浙江金华临时停运抢修三小时。网传视频显示,车厢内乘客因难忍闷热,要求列车员开车门透气但被拒绝。一名男乘客用车上的安全锤砸破车窗通风,结果被乘警带走。

上海铁路局金华车务段微博当晚连发两条声明,证实K1373次列车因受冲撞而脱线,经铁路部门紧急处置,列车换挂机车后恢复运行。声明对于引发列车晚点“深表歉意”,但对车厢温度是否过高、如何处理砸窗乘客只字未提,被网民炮轰“避重就轻”。

面对持续发酵的舆情,广州铁路局长沙客运段官微7月5日中午发布一份更详细的通报,承认事发时车内温度为31摄氏度左右,也有旅客反映头晕,但强调事发地车站仅有三名员工当班,开启车门可能导致旅客下车摔伤等风险,且“车内虽闷热,但没有达到马上开启车门和破窗应急预案的紧急程度”。

至于砸窗男乘客,通报指他不顾列车员劝阻,“擅自”取下安全锤砸窗;列车恢复运行停靠金华站后,男子受到警方“批评教育”。

这份通报激起更大的舆论反弹。在800字的官方声明中,对乘客受困于高温车厢没有致歉,仅称车内情况未达“紧急程度”;对砸窗行为没有表示理解,反而要求乘客“听从列车工作人员安排”。难怪网民要反驳:乘务员热得衣服都淌水了,这还不够紧急,难道要热死人了才算紧急吗?

随着2010年前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快速发展,从国家机关到地方政府,纷纷设立政务新媒体账号,促进官民沟通、更及时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十多年过去,新媒体已经取代电视和报纸,成为官方发布信息的首选平台。但近年来越来越多官方通报非但没能为舆情灭火,反而“火上浇油”。

不难发现,上述通报的共同点是避重就轻,缺乏温度:既没有回答公众关切的问题,也没有表现出对受影响群体的关怀。青岛大学通报以“身体情况异常”掩盖真正死因,铁路部门通报则通过强调破窗跳车的风险,淡化列车闷热停运的事实。

这样的通报放在过去或许还能蒙混过关,但在互联网高度普及的当下,民众有太多渠道接触到一手信息。一个目击者拍摄的照片和视频,就足以暴露通报中的疏漏或失实,进而引发次生舆情。

越来越多官方通报变得官僚和傲慢,一定程度上表明,写通报的人并非将公众视为通报的服务对象。如果把上述几份通报,视为当事部门向上层主管作出的解释,就好理解得多:不能完整陈述事实,否则容易暴露工作中的失误;不能轻易表达歉意,否则等于承认处理不当,都要被问责。

模糊而冷漠的通报语言,折射的是官方的官僚机制和系统文化。换言之,如果大学行政部门对底层职工有更多关怀,就不会拖欠薪酬和无视恶劣环境;如果铁路安保人员更有担当,也不应坐视乘客在车厢内中暑晕眩。

极端天气导致的突发事件在所难免,关键在于事发后官方如何应对处理、安抚人心。天气已经够热,不近人情的通报会火上浇油。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