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公积金制度虽不完美但不可缺

政府有责任守护弱势群体不被遗落,但每个人也必须为自己的未来负起责任。

公积金制度自1955年设立至今,从一个简单的退休储蓄计划,演进为涵盖住房、医疗与退休保障的核心制度。国务资政李显龙7月5日出席中央公积金局70周年纪念书刊推介活动时说,公积金制度虽非尽善尽美,但确实让新加坡社会整体受益。随着时代变迁,社会需求改变,公积金制度必须顺应趋势的改变而调整,才能持续良好运作。

然而,在让公积金制度追上时代的同时,我们也要确保制度的初衷不变,保障国人老有所依。公积金是全球备受认可的退休计划,2024年,国际咨询公司美世连续16年评选为亚洲最佳退休养老制度,并在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五,比2023年提升两个名次,反映它在可持续性、诚信与资金充足性方面的优势。与很多养老制度让下一代支付上一代的退休金不同,公积金强调个人责任,退休积蓄的多寡主要取决于个人的财务纪律。

国际的认可未必反映本地人的情绪。多年来,围绕公积金的争议不断,人民的不满主要在三方面:一是可支配收入减少;二是提款限制;三是利率偏低,一笔本可灵活使用的资金,被长期锁定于年利率2.5%或4%的账户,会员无法主动获取更高的投资回报。其实,高回报往往意味着高风险,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投资失败的代价。公积金制度提供的,是一种近乎零风险的保障,保障的是几十年后一个人最基本的退休生活。它的存在,并非为了让每个人的财富最大化,而是避免有人一无所有。

多年来,无论国际经济如何风云变幻、市场利率起起伏伏,公积金局始终为特别户头、保健储蓄户头和退休户头(SMRA)提供4%的最低年利率,为普通户头提供2.5%的最低年利率。然而,当全球步入长时间低利率周期时,公积金局维持最低利率将面临挑战。因此我们不可假定公积金利率会维持不变,尤其SMRA的4%最低利率并不是法定的。

新加坡人的平均寿命已延长至83.5岁,延后退休、延长储蓄期已成社会新常态。公积金制度也扩展覆盖面,包括将平台员工纳入机制。尽管这在短期内增加从业者对现金流的忧虑,但从社会保障角度看是必要的。那些没有收入的如家庭主妇,或低收入者,政府通过1元对1元的填补计划,鼓励家庭成员为他们填补公积金户头。

跟公积金相关的任何改革必然引发社会关注,所以制度的优化须谨慎拿捏,过程中与公众沟通并建设信任至关重要,因为对制度的信任基础来之不易。李显龙资政透露,即使到了65岁、公积金开始发放入息的年纪,大约仍有三成的会员没有提取任何款项,说明国人对制度安全与可靠的认可。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年轻群体的不安,他们距离55岁还有漫长岁月,退休看似遥不可及,难以认同当下为未来牺牲可支配收入的制度逻辑。因此,制度的优化必须辅以持续深入的沟通与教育。

在70周年之际,公积金局推出人生规划网(PLAN with CPF)帮助国人理解制度,规划财务,值得肯定。但要真正化解误解、增强信任,还需更积极的公众教育。许多人误将公积金当作可以与高收益投资比拼的理财工具,忽视它作为基本储蓄保障的本质。如果公众的预期不合理,就容易产生失望与质疑。我们应倡导多元化理财观念,提醒人们公积金只是一道防线,个人应该根据风险承受能力与财务目标,结合保险、储蓄与投资,规划更全面的财务安全网。

至于那些希望公积金带来更高回报的会员,可在公积金投资计划下利用储蓄投资,但必须谨慎三思,任何投资都有风险,公积金提供的是近乎零风险的回报。这是不小的机会成本,必须有相当高的回报率才划算。

政府有责任守护弱势群体不被遗落,但每个人也必须为自己的未来负起责任。现实正在逐步追上过去的制度承诺,我们必须正视改革的必要性。只有在坚持保障基本的核心理念下,与时俱进地优化政策,公积金制度才能继续在未来数十年中,为新加坡人筑起稳固的退休堡垒。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