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持续加速,新加坡正面临关键的人口结构转型。新加坡将于2026年进入超老龄化社会,届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将突破五分之一。根据政府预估,约半数居民一生中可能面临严重残障风险。
作为慈善倡议的重要环节,“飞翔201”于今年6月召集专家圆桌会议,汇集专业见解,探讨应对超老龄化社会的解决方案。经讨论形成的政策建议包括:通过提高赔付额度、降低参保门槛、建立康复绿色通道(recovery green lane)三大方向,强化终身护保计划,提升政策可及性并简化相关计划的申请流程。
近日,政府宣布的终身护保计划强化方案令人鼓舞。我们自2025年3月起倡导的三项政策建议中,有两项与本次強化方向一致,即提高赔付额度和建立康复绿色通道。这些举措将显著增强终身护保计划的保障力度,为受护理困扰的家庭提供实质性支持。
在此基础上,我们谨提出两点补充建议。我们认为,要构建更具韧性的长期护理体系,助力新加坡顺利应对超老龄化社会挑战,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定义长期护理一篮子基本需求
随着长期护理成本的上升和需求的复杂化,我们相信,第一步是更清晰界定政府长期护理支持的涵盖内容。目前相关计划繁多,例如居家看护津贴(Home Caregiving Grant)、乐龄助行基金(Seniors’ Mobility and Enabling Fund)和长期护理服务津贴(Long-Term Care Service Subsidies)。家庭在理解以下三部分内容时,存在困难:护理基本成本、终身护保计划赔付金如何适应这些支出,以及计划如何与其他长期护理计划协同运作,以满足家庭对长期护理的需求。
除了医疗和康复费用,家庭还须承担其他相关开支。例如,一名中风患者可能每周须要接受多次康复疗程,以及交通支援。与严重残障相关的额外成本可能包括营养、心理辅导和家居改造。
完善体系的关键路径,在于确立长期护理的一篮子基本需求。基本开支涵盖因严重残障所产生的持续性开支。通过明晰各类计划的协同作用,有助于家庭应对相关需求。这可以参考新加坡的基本医疗保险计划“终身健保”:它全面界定住院和医疗费用的覆盖范围,并随医疗体系发展与成本变化持续优化。
基于此,一篮子的长期护理基本需求还可发展为一项指数,用以追踪长期护理费用随时间变动的趋势。指数将以严重残障相关的周期性费用为基准。此类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类似,可为政府提供清晰依据,评估随着需求和成本的增长,终身护保计划赔付金和补充性长期护理计划是否仍然足够。
缓解“悬崖效应”
除终身护保计划外,我们还应考虑,如何统一更广泛的长期护理资助条件标准,与其他社会援助计划,使它更具包容性。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悬崖效应”(cliff effect)——即部分家庭因略微超出援助计划的条件阈值线,无意中错过政府支援。
衡量家庭是否符合社会援助计划条件的常用标准,是房产年值顶限。目前,终身护保计划保费补贴覆盖房产年值顶限不超过3万1000元的家庭。然而,其他关键支援计划,如居家看护津贴仍采用更严格的2万1000元年值截点。这导致某些家庭可能符合获得终身护保计划保费补贴的条件,却无法受惠于其他补充性长期护理计划。
政府近期已将一般社会援助计划(如就业入息补助计划和消费税补助券计划)的年值统一更新至3万1000元。此举将覆盖超过四分之三的住宅物业,包括所有组屋住户和较低价值的私宅。
因此,有理由推动长期护理计划与3万1000元年值基准线保持统一,该标准已被其他社会援助计划采用作为准入门槛。这样就能确保更多家庭,尤其是略高于当前截点标准的家庭,获得所需支援。对于可能居住在已还清房贷的房屋中,但收入或储蓄不足的年长新加坡人而言,这一修订尤为重要。
长期残障不仅是年长者面临的问题。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恶化,或中风、事故等突发事件,都可能在任何年龄阶段导致残障。加上众多群体承担着照顾年长家属的责任,残障可能影响任何人,这应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议题。应对超老龄化社会需要多方协作与集体努力,以构建我们共同向往的更公平、更具韧性的社会,而当下正是完善长期护理体系的关键时刻。
作者是公益创投机构飞翔201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
本文提出的建议源自飞翔201联合知识合作伙伴毕马威(KPMG)共同撰写的《关爱工人与家庭计划(Care4Working Families,简称C4W)》立场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