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赟:金正恩北京行是谁的亮点?

读了高建生《金正恩北京行亮点多》(9月5日言论版)一文,高文着力指出金氏此行的三个“亮点”:一是与中国站在一起,突显阵营;二是展现朝鲜在国际社会的存在感;三是表明朝鲜并非孤立。但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剖析,这些“亮点”究竟又是谁的收获?又以谁为代价?

朝鲜历来奉行“存在感外交”,通过制造危机、展示军事力量或突兀的国际动作来彰显存在。至于民生发展、文化与社会进步则非其所愿,或者说皆须臣服于保存金家世袭政权的大前提。金氏北京行正好契合这一逻辑。对金氏政权而言,国际合法性和曝光度比实际的经援更重要,因为它能增强内部的统治力与外部的谈判筹码。阅兵画面中,金氏不仅不被孤立,还与两大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领袖同台。这一象征性场面本身,就足以在朝鲜国内被宣传为巨大成功,甚至等同于国际社会默许其“有核国家”的地位。

与之相对,中国原本在东北亚地区仍有战略回旋余地。中日韩三国合作一度被寄予厚望,可以抵消美国在此区域的影响。然而,金氏的亮相,定会让日韩进一步警觉,并坚定地靠向美国主导的安全架构。在欧洲方面,中国若能保持某种中立姿态,尚可维系经贸合作,但阅兵后的欧洲舆论普遍呈现负面,也使中国失去作为平衡者的宝贵空间。朝鲜的所谓“亮点”,在他国眼中恰以中国的形象为代价。

国际政治理论早已揭示,联盟并非纯粹的力量加成,往往也意味着负担。美国政治学者肯尼思·华尔兹(Kenneth Waltz)在结构现实主义框架下指出,小国与大国间的联盟往往有搭便车效应,小国利用大国的资源来维持自身安全,却极少为大国分担成本。朝鲜便是典型案例。冷战时,它依赖苏联援助苟延残喘;苏联解体后,则转而依靠中国的经济援助。当俄国入侵乌克兰需要炮灰与军火时,朝鲜更以出兵参战换取经济利益。今日金正恩出现在天安门城楼,表面上是中朝“血盟”的延续,实质上却是朝鲜再一次成功让中国承担其国际负担,并利用中国的地缘政治需求来为它背书。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地缘政治的对抗格局。中美在全球的博弈,使得北京越来越须要巩固反美阵线。然而,这种阵线若是由俄朝,而非日韩与欧洲构成,并不能为中国提供真正的战略增益。俄国因侵乌战争而陷入困境,它对中国的依赖反而让中方承担了与欧洲关系紧张的后果;朝鲜则长期游离于国际秩序之外,与它结盟不仅带来经济损失,也使中方承受诸多不应有的负面形象。地缘政治学强调国家间结盟应以利益互补为基础,中俄朝的同台,更多是一种基于对抗西方的被动捆绑,而非利益互补的自然联盟。这种结盟既不能带来经济红利,也不持久,更削弱了中国在全球的外交空间。

从西方舆论的反应也很清楚。美国媒体不断渲染三国同台的象征意义,这不仅强化了新冷战叙事,也使华盛顿更容易动员盟友。欧洲媒体则从乌克兰战争角度批评中国放弃了中立,选择站在俄朝一边,这给中欧经贸外交合作带来了直接的负面影响。对比之下,日韩的缺席,更凸显东北亚三边合作的停滞。

从地缘政治学的宏观视角看,这次阅兵的画面,加速了两个阵营的固化:一边是中俄朝,另一边是美日韩欧。这绝非中国理想的多极世界,而更接近于冷战式的两极对抗。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安全困境”,在此表现得尤为明显。中国以为通过展示阵营可以增强自身安全,但实际效果却刺激周边国家加紧与美国结盟,最终使中国陷入更不利的安全困境。金正恩与普京的得分,恰是中国的失分。

另一名国际关系学者斯蒂芬·沃尔特(Stephen Walt)的“威胁平衡理论”进一步揭示了问题所在。他认为,国家结盟并非单纯出于权力的大小,而是出于对威胁的感知。中国本希望通过与俄朝站在一起来“平衡美国的威胁”,但在西方眼中,此行为却增加了中国的威胁性,使得日韩欧洲更倾向于与美国结盟。换言之,中国在追求外部平衡的过程中,却触发了反向平衡的效应。金正恩的亮点到底是谁的亮点,我想不言自明了。

作者是本地文史工作者、宗教研究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