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马·切拉尼:讨好中国无助于印度对抗特朗普

2020年,中国对印度喜马拉雅边境地区的暗中蚕食,引发致命冲突和长期军事对峙,甚至险些爆发战争。五年过去了,边境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解决,而当印度正面临美国总统特朗普征收的惩罚性关税时,总理莫迪却去了中国——显然是为了缓和摩擦。但近代历史则对此发出严厉警告:信任中国是条危险之路。

我们当然可以理解莫迪寻求与中国外交解冻的动机。美印关系曾被吹嘘为美国确保“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的基石,如今却跌到本世纪的最低点。这种衰退始于拜登担任总统的最后几年,但在特朗普执政期间加速,后者现已将印度输美商品关税提升到50%。

特朗普的行为既讽刺又荒谬。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将印度视为在印太地区制衡中国的重要力量,但如今印度却被征收天价关税,中国却享受着缓刑。此外,特朗普声称此举是为了惩罚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但印度从俄罗斯购买的能源,其实少于中国或欧洲。美国总统的真正目的,似乎是要强迫印度达成一项完全有利于美方的贸易协议。

与此同时,特朗普正试图向俄罗斯总统普京示好——他对普京的尊重远超对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他觉得这不仅能让普京结束乌克兰战争,还能使他不那么倒向中国。但尽管特朗普认识到惩罚和孤立俄罗斯,会使它与中国走得更近,给美国带来巨大风险,却在印度问题上重蹈覆辙。

然而,莫迪应谨防特朗普把他推向中国的怀抱。考虑到他所承受的压力,印度总理此时出访中国,与其说是一位自信满满的领导人在左右事件走向,不如说是一位受伤的政治家在向本国的主要安全威胁示好。但过往经验表明,中国更有可能利用印度的一切弱点,而非充当可靠的合作伙伴。

自从中国于1951年兼并西藏,将这个原先作为印度缓冲地带的地区变成军事据点以来,中印关系就一直充满竞争和不信任。当莫迪2014年就任总理时,他将改变这种状况作为自身使命。他最初希望改善中印关系的想法也许没有错,但他拒绝改弦易辙,甚至在中国无情地利用他的善意,悄悄进行领土扩张时也依然故我,则无疑是错误的。

中国似乎没怎么打算隐藏自身目的:在莫迪首次欢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时,中国军队侵占印度边境地区。虽然2014年的首次峰会被描绘成一次成功,但中国军队仍留在印度领土上,直到后者拆除那里的防御工事。

次年,莫迪将中国从“关注国”名单中除名,以吸引中国投资,但印度得到的却是大量廉价中国进口商品。中国对印度的贸易顺差越来越大,现已超过印度(位居世界第五的)全部国防预算。印度等于是帮忙资助中国的军事建设,进而资助中国对双方领土范围的更改。

2014年至19年间,也就是中国不断强化与巴基斯坦的战略轴心,在印度边境建立军事化的“边境村落”,并扩大高海拔军事基础设施期间,莫迪与习近平会面18次。莫迪是如此致力于缓和关系,甚至在2017年中国夺取具有战略意义的喜马拉雅洞朗高地之后,仍继续开展“绥靖外交”。直到2020年4月中国士兵悄然越过多个边境点(令人费解地打了印度一个措手不及)后,莫迪才暂停对华示好。

莫迪有可能在五年后的今天落入同样陷阱。他此次访华主要是为了出席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但上合组织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的倡议,而印度——组织中唯一成熟运作的民主国家——并未将它视为优先事项。去年莫迪缺席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的峰会;当印度在2023年担任轮值主席国时,他将峰会降级为在线会议。莫迪今年出席会议的决定,与其说是为了上合组织,不如说是为了安抚中国。

中国没有理由让印度认为这次会有所不同。恰恰相反,当印度在5月对巴基斯坦恐怖分子营地进行定点打击时(作为对克什米尔印控区游客惨遭袭击的回应),中国却向巴基斯坦提供实时雷达和卫星数据等关键支持。此外,中国最近确认计划在印度边境附近修建世界最大的水坝,这项工程将对印度的生态和国家安全产生严重影响。

绥靖主义从未驯服过那些试图改变现状的大国,反而经常使它们更加胆大妄为。莫迪允许中国在蚕食印度主权和安全的同时,从印度市场获利,这表明尽管印度拥有巨大的经济和战略影响力,但它仍甘愿被当作受气包对待。只有采取强硬战略,以印度的决心应对中国的胁迫,莫迪才能捍卫印度的利益和领土完整。

作者Brahma Chellaney是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战略研究学荣誉教授,柏林罗伯特·博什学院研究员

英文原题:Appeasing China Won’t Help India Counter Trump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 2025.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