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泽:九三阅兵之后中国人应回归社会角色

九三阅兵的礼炮声犹在耳畔,天安门广场上铁流滚滚的震撼画面仍在朋友圈反复播放,可再盛大的仪式也终有落幕之时。当战机拉出的彩烟消散在9月湛蓝的天空,当受阅方阵的整齐脚步不再回响,中国必须重新面对一个朴素而尖锐的问题:当国旗收起、军靴远去,我该是谁?阅兵展示的中国国力与军威,理应成为每个中国普通人重新确认自身社会坐标的参照系,而非新一轮集体催眠的迷药。

长安街上的铿锵步伐确实令人血脉偾张,但真正的力量从来不只在镜头扫过的那些年轻面孔里。导弹射程再远,也丈量不了一个社区菜市场的短斤缺两;战车履带再宽,也碾不平医院挂号窗口前的长队。当仪仗队员踢出完美的正步,千里之外某个县城的出租车司机可能正为多收的10块钱暗自羞愧;当战斗机掠过广场上空,某个山村小学的屋顶可能正在漏雨。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画面,其实共享着同一种精神底色:一个国家的体面,终究要靠无数普通人的日常操守来托举。阅兵式上那句”人民万岁”不应该是修辞,而应该是精确的制度设计——让每个普通人都能在自身岗位上获得尊严,比任何队形都更接近国家的本质。

那些在镜头里一闪而过的老兵方阵,尤其值得玩味。他们褪色的勋章与颤抖的右手,构成对当下最温柔的提醒:所有宏大叙事,最终都要落回具体的人间烟火。93岁的抗战老兵,可能刚为孙子的学区房发愁,失去右臂的老战士,也许正在社区医院排队取药。当这些曾经为国家付出血肉的人重新隐入人海,他们需要的不是镜头前的热泪,而是日常制度化的关照。一个社会对待老兵的态度,比任何阅兵更能检验文明程度。这种关照不应停留在领导接见时的握手,而要体现在医保报销比率、公交司机等待迟缓老人的那30秒、银行柜员对听障者的耐心。真正的国家记忆,不在纪念邮票上,而在这些细节构成的毛细血管中。

阅兵激发的爱国热情,须要找到不尴尬的出口。当年轻人为东风快递欢呼时,更应理解这个国家的物流体系如何让偏远山村的网购包裹准时到达;当孩子们模仿飞行员的手势时,更值得追问的是乡村小学体育课是否还有完整的跑道。爱国不该是朋友圈转发国旗照片的竞赛,而是做一个不随地吐痰的成年人,是拒绝在地铁里吃韭菜盒子的自觉,是遇到插队时敢于说不的勇气。这些琐碎的选择,才是强国梦在微观层面的真实展开。一个连自家小区电梯故障都懒得投诉的人,很难想象他在战时会成为保护同胞的勇士。

九三阅兵的第二个早晨,北京地铁依旧拥挤如常。西装革履的白领与扛着编织袋的农民工挤在同一节车厢,他们身上都还残留着前日观看阅兵的兴奋,但此刻必须面对更紧迫的问题:如何赶到公司不迟到,怎样在早高峰洪流中护住手里的鸡蛋灌饼。这种日常的粗粝感,恰恰构成对国家最真诚的礼赞——当盛大仪式结束,普通人依然选择认真生活,这比任何口号都更接近胜利日的真义。正如在阅兵时维持交通秩序的交警,仪式结束后依然要处理违章停车;正如直播阅兵的摄像师,收工后可能为孩子奶粉钱发愁。这些不浪漫的后续,才是国家存在的真实肌理。

阅兵展示的现代化武器系统令人目眩,但更值得珍视的是那些没有出现在镜头里的东西:实验室里失败的第101次实验,流水线上因长期站立患上静脉曲张的工人,基层干部为调解邻里纠纷磨破的嘴皮。这些沉默的付出,构成国家力量的暗物质,它们不反射镁光灯,却决定着历史的真实走向。当我们在阅兵式上看到精确到毫米的武器系统时,不应忘记每个毫米级的进步背后,都有某个工程师在深夜台灯下揉红的眼睛。理解这种关联,才能避免将国家力量异化为与自己无关的奇观。

9月的阳光照在阅兵后安静下来的长安街上,警戒线已经撤除,游客争相与礼宾枪合影。此刻,一个刚看完阅兵的河南农民,可能正蹲在田埂上抽旱烟,盘算着玉米收购价;上海弄堂里的老太太正为加装电梯的事和邻居红脸;深圳的程序员在凌晨写字楼里啃着冷掉的汉堡。这些毫无关联的场景,其实都在参与着比阅兵更漫长的国家叙事。当激情退去,真正的考验才开始:我们能否把对历史的敬畏,转化为对当下责任的承担?

礼炮声最终会成为背景音,战机轰鸣也会消散在风里。但每个中国人必须带着阅兵激发的精神能量,重新回到各自的生活战场。教师要认真批改每个学生的作业,医生要耐心倾听每个病人的主诉,小贩要足斤足两地称好每一把青菜。这些看似卑微的坚持,才是对胜利日最庄严的纪念。当若干年后,下一代问起“九三阅兵那天你在做什么”,最有力量的回答不是在朋友圈转发视频,而是“那天之后,我决定做个更合格的中国人”——从那天起,出租车司机不再拒载,公务员不再刁难办事群众,建筑商不再偷工减料。这样的回答,才配得上那些为这个国家牺牲过的前辈。

作者是中国财经媒体专栏作家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