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兵云:理解尼泊尔内乱五个关键词

9月8日至9日,尼泊尔爆发历来规模最大、历时最短、冲击力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内乱。以下五个关键词是理解这次内乱的钥匙。

关键词一:迅猛。迅速是这次内乱最显著特点,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时间短,事件进度之迅猛,超出所有人预料。活动起初是非营利组织“我们尼泊尔”申请且获加德满都区行政办公室批准的合法游行,地点是加德满都的地标迈蒂加尔(Maitighar)。此地是尼泊尔政府安排各种合法游行最多的地方,安排的安保力量也只是把它当作普通游行事件的配置。然而,不到两天时间,尼泊尔总理奥利宣布辞职。尼共(联合马列)与大会党领导的联合政府彻底瘫痪。二是范围广,活动席卷尼泊尔所有主要大中城市。三是冲击力大,指向所有主要政党的主要领导人、内阁要员,主要政府办公大楼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攻击。

关键词二:青年。青年是抗议的绝对主力。尼泊尔媒体称他们为Z世代,特指1995年至2010年出生的群体。他们是在校大学生以及进入社会不久的年轻人。尼泊尔年轻人失业率高达20%至25%,许多被迫到海外务工,全国海外务工人口则有7.5%。年轻人认为,他们失业、背井离乡去工作,根本原因是政府的腐败和裙带关系。政客子女在社交媒体上炫耀奢侈生活,则加剧年轻人的愤怒。

关键词三:社交软件。游行导火索是政府9月4日以未注册为由,封禁26个社媒平台。社媒既是年轻人的社交工具,也是他们获取信息、娱乐消遣的好工具,但也是奥利、德乌帕、普拉昌达等老年人领导的政党的潜在对手。社媒禁令被视为政府压制言论自由的象征,激化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 最终引发抗议。社交软件也是本次抗议动员的核心工具。尽管禁令生效,抗议者在禁令解除前通过虚拟专用网络(VPN)或其他方式,继续使用社媒来传播抗议信息,协调行动。此外,社交软件也是这次内乱的放大器,在尼泊尔及全球产生巨大影响。

关键词三:血腥/暴力。这次内乱的血腥程度在尼泊尔史上极其罕见,超过2006年贾南德拉国王在民主复兴运动期间死亡人数19人,400多人受伤。这是一次警民双向暴力,警方强硬针对,实弹射击抗议者头部和胸部,造成多人死亡,加剧抗议者纵火、破坏公共设施等暴力行为,并打死三名警察。警民之间的对抗陷入恶性循环。愤怒的青年既焚烧机关大楼、政党总部、政客住宅等象征权力与腐败的建筑,也攻击电视台等与权力密切相关的建筑,还殴打、袭击多名现任和前政府官员。直到军方介入,内乱才逐渐平息。

关键词五:自发。内乱表面上是由“我们尼泊尔”的创始人苏丹·古隆(Sudan Gurung)发起,然而,整件事的发酵与升级并无明确组织,完全是青年出于对政府长期腐败、无能、低效强烈不满的自发行为。抗议者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青年,诉求多样,只是通过社媒形成松散的共识。整个抗议活动的动员及扩大均去中心化。

其中,青年是理解和把握其他四个关键词的焦点。他们对社交软件高度依赖且能娴熟使用,他们遇事冲动,动员能力强,对腐败恨之入骨、对言论自由高度重视。这些特征使他们能以摧枯拉朽之势,击溃长期由大会党、尼共(联合马列)、尼共(毛主义中心)霸占的权力。然而,拆房子容易建房子难。青年主导下的尼泊尔政局,要走向稳定并非易事,要建成他们理想中的政治,难上加难。

作者是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