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声谈中国阅兵:不能仅凭谁出席即做出“反西方”解读

中国今年9月3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阅兵式,引起了全球高度关注。一些评论认为,中俄朝三国领导人并肩登上天安门城楼、西方主要国家政要却缺席阅兵的画面,加上中国展示了大量先进武器,让中西方阵营对立的态势更为凸显。

陈振声在回答《联合早报》记者提问时说,不能单凭一场阅兵仪式就作出过多解读,每个国家都有权利根据自身需要来决定如何建设防卫能力。而且,防卫能力也不是一切,能力与动机如何结合,才是重点。

他进一步阐述,并非有武器就是威胁,也不是没有武器,就谈不上威胁。然而,在缺乏互信的国际大环境里,缺乏互信和互动是可能加剧误判与误解。“一方的能力越强大,他就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去为自己的意图做出保证。我想,这就不会有动机被误解的问题。”

他也指出,什么人出席了中国的阅兵,内在的含义比“西方”或“非西方”的简单分类法更为微妙和复杂,不应该仅凭某些人出席、另一些人不出席,就开始议论存在某种分裂。

不过陈振声也坦言,记者提问的更大背景是世界是否正分裂为不同阵营?这样的忧患,当然存在。

相信在最具挑战时期 也有机会与志同道合伙伴合作

陈振声认为,除了安全领域,经济领域也在分化。“我们都希望世界能更加融合,大家能管控分歧,在分歧中找到共识……也许国家体量越大,要这么做就更难。但分歧总会存在而需要被管控,问题不在于是否有分歧,问题与挑战在于我们是否有机制去管控分歧。”

他提醒说,我们需要时刻谨记,究竟要用零和思维看世界,还是能超越零和思维、求同存异?他说:“从新加坡的观点出发,我们愿意相信,即使在最具挑战的时期,我们也有机会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在共同利益上合作。”

陈振声强调,新兴的安全挑战、国际与地区挑战总会出现,大家需要合作应对,同时需要管控分歧,两者并不相互排斥;合作与竞争并不相互排斥。

“我们希望能鼓励更多国家从这个角度看待问题。如果世界进入一种零和游戏的心态,那将相当消极,我们会螺旋陷入一种‘我赢你输’的心态;而在多数时候,零和游戏的心态不是处理所有问题的最佳办法。”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