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指出:“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这事实上点出了当今世界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未来是走向和平与发展,还是战争与动荡,从现在起将考验每一个人,特别是那些掌握着巨大权力的政治家们。从近些年世界各国的表现来看,似乎更多的迹象表明,国际社会正在悄然进入加速战争的通道,不由得大家不加倍小心警惕。

首先是全球军费持续大幅度增长。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2025年4月报告的数据,2024年全球军费开支达到2万7180亿美元(约3万4885亿新元),已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5%,比2023年增长9.4%,是至少自冷战结束后最大幅度的同比增长,超过美苏对抗的大部分时期;还是自2014年以来连续第10年的增长,那一年正是俄罗斯从乌克兰手里吞并克里米亚的时候;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增加了军费,其中开支最高的前15个国家相应地增加更多。

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一切是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出现的,各国经济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种种困难,正是需要钱提振经济发展民生的时候,大家却把大量资源用在军事上。这种情况像极了历史上世界大战前夕的景象,既然拯救经济困难重重希望寥寥,还不如发展军力用于战争或掠夺,或许竟是一个简单有效、脱离困境的办法呢!

其次是大国开始直接参与军事竞争和冲突。如果大国不直接卷入战争,任何危机都是可控的或相对安全的,但如今各大国似乎都在一步步向战争迈进。在SIPRI的报告里,2024年军费最多的五个国家(美国、中国、俄罗斯、德国和印度)已占全球军费总额的60%,约为1万6350亿美元;美国达到9970亿美元,同比增长5.7%,占全球军费开支的37%;俄罗斯1490亿美元,同比增长38%,已是2015年的两倍;德国885亿美元,同比增长28%,一举成为中欧和西欧最大、全球第四的军费开支国;北约军事开支总额达1万5060亿美元,占全球55%。

不仅如此,当所有大国都在加大军事投入的同时,他们也都在不同程度地开始直接参与军事冲突,俄乌战争打了三年多,已深刻改变国际局势;今年美国直接下场轰炸伊朗核设施,是伊朗伊斯兰革命以来的首次,据说最近还动用海军消灭从委内瑞拉出发的贩毒船(没有确凿证据,按惯例应是盘查扣押);印度和巴基斯坦已于5月在边境地区大打出手,这是有史以来两个有核国家的首次直接军事冲突。

大国开始直接动用军事武力解决问题,与之前通过各种代理人战争来处理矛盾相比,是一种质的变化,意味着冲突的烈度更大,损伤更重,影响更远。

集团对抗趋势明显

再次是集团对抗的趋势明显。中国的“九三”阅兵及相关庆祝活动来了20多个国家领导人,立刻就被美国总统特朗普和西方媒体渲染为反美联盟,虽然这还远不是事实,也没有任何法理或口头上的依据,但美国与西方的这种叙事方式,其实就是在塑造一个阵营对抗的态势,毕竟很多预言本身就有自我实现的功能,事实上,邀请他们参加这样的阅兵,他们会来吗?西方自冷战结束后,非但没有放松集团政治的推进,反而通过北约东扩等方式不断加强影响力,这也是俄乌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如今且不说西方一直在为乌克兰战争机器输血,法国总统马克龙又于9月4日宣布有26个国家愿意参与组建所谓的自愿联盟,要在停火后进驻乌克兰境内,这不正是一种新的集团对抗措施吗?集团建设当然能增强自身的对抗实力和话语权,但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妥协变得更加困难,任何缓和退缩的言行,都会被解释为投降或背叛,从而将更多国家绑在对抗的战车上。尽管特朗普有一些反建制反联盟的动向,但他能否摆脱国际大环境的压力,还完全无法确定。

复次是威慑手段似乎已用尽。如果大国领衔的集团对抗能停留在战争之前,那至多就像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那样的对抗,世界或还能享有恐怖平衡下的脆弱和平;可如今各大国及集团之间的相互威慑手段似乎都已摆上桌面,但效果已远不如前。就像中国阅兵拿出来最先进的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这种终极威慑能力显然是想要吓阻所有大规模战争的企图,但随着冷战结束时移世易,美国早已通过大力建设导弹防御系统和核武器小型化等措施,使得核战争在理论上对美国并不是一件完全不可接受的事。俄罗斯在俄乌战争背景下,也已修改了核战略,明确使用核武器的各种可能性。

核战争的恐怖场景,似乎已不能威慑各大国的战略安排。最近,俄罗斯恫言它的“末日武器”随时待命,美国则宣布两艘战略核潜艇已到达指定位置,德国莱茵金属重建了欧洲最大军工厂,法国要给欧洲大陆提供自己的核保护伞,很难想象,各大国还有什么更厉害的威慑手段可以使用,并达到阻止对方走向战争的脚步。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把它的国防部改名为战争部,这究竟是一种威慑手段,还是真的要让战争变得名正言顺呢?其他国家又能怎么办?

最后也可能是最深层次的问题是,近些年,国际社会累积下来的敌对仇恨情绪与日俱增,且缺乏沟通缓解的有效渠道。从俄乌战争到以哈冲突,从苏丹内战到印巴空战,从关税战贸易战到科技战金融战,国际社会在最近几年发生太多对抗冲突的大事件,几乎没有哪一件得以和谐与平衡地解决(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实现战后和平算是一个例外);各方不是在蓄积对抗的力量,就是已经走到对抗的前沿,没有直接而诚挚的商谈,也少外来的调停和斡旋,各种矛盾基本上是处于野蛮生长的状态。

应该发挥协调、裁决作用的国际组织,几乎同时陷入沉寂,联合国及安理会等机构开了不少会,也出了不少文件,但没有哪一个有起到实质性的定纷止争作用。试想,在乌克兰前线或加沙地带,每死去一个人,将会埋下多少个仇恨的种子,如果既没有疏解仇恨的渠道,又没有伸张正义的平台,怎能避免以后冤冤相报循环往复?

没有人想看到全世界一步一步走向战争,但目前的情势就是如此;没有人会承认自己在准备战争,但事实是离和平越来越远。希望这样的观感只是过于悲观的偏狭之言,也希望更多人能发现和平向善的路径,把世界从战争通道上拉回来。

作者是扬州时事评论员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