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理黄循财在8月17日国庆群众大会的华语演讲中,第一次提到“家国情怀”的概念。“家国情怀”的语义,一般诠释都围绕在“先有国,才有家;只有国家安定,家庭才会幸福”的思想范畴。
家国情怀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是一个核心的精神标志,它不仅仅是一种“爱国爱家”感情,更是一种价值的取向。自古以来,中华文化里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序列,说明家国情怀是一种从个人到国家的递进关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就是家国情怀的最好体现。
从宏观角度来说,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家庭”和“国家”来概括“家国情怀”的语义内涵。首先,家国是紧密相连、同构的关系;人民对国家的责任和感情,像对家庭的感情一样,成为一种发自内心、近乎本能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其次,个人的前途、家庭的幸福与国家的命运休戚相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明小我和家庭的富足,必须先有国家的繁荣和稳定。第三,家国情怀是一种积极担当的奉献精神,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关键时刻为国家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甚至做出必要的牺牲,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和道德范例。
家国情怀对一个人的三观,也有紧密的互动关系。所谓三观,是指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人生观方面,我们常常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发展阶梯,家国情怀让我们把价值指标超越个人得失,融入家族延续、民族命运和国家发展的方向。价值观方面,我们遵循“仁义礼智信”作为待人接物的重要信条,家国情怀让我们在立身处世和人际关系方面,强化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利益。世界观方面,家国情怀扩大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理解个体与集体、民族与世界的关系,把以“家”和“国”为本的世界观,提高到“天下为公”的境界。
新加坡人的家国情怀,虽然跟传统中华文化有类似基调,但由于国情和社群结构的特殊性,涵盖更多富有本土色彩的文化元素。譬如,由多元社会特质所塑造的身份认同,多语多文化社区所孕育的包容与合群精神,先辈前仆后继建设的辉煌成果所滋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忱,以及人民热爱这片土地的乡土情和归宿感等,这些意识形态和感情取向,跟家国情怀互相交织在不同的层面,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家庭”和“国家”就能完整概括与诠释新加坡人的精神面貌。
在国庆群众大会和政策研究所的座谈会上,黄总理也谈到与家国情怀有关的课题。他呼吁全体国人,为应对竞争变化莫测、危机四伏的世界局势,必须具备万众一心、同心同德的凝聚力,克服错综复杂、日益激烈的挑战,把大我利益摆在第一位,打造一个“我们优先的国家”。
从黄总理的话,我们可以由此联想到,新加坡作为世界级现代化城市,不像纽约、巴黎、伦敦,除了现代化,有自己的环境特质。我们是亚洲国家,有自己的文化元素和社会发展策略。所以,在国家治理方面,我们不必抄袭西方城市的模式,坚持维系我们亚洲背景多元社会特色和现代化管理方式。
8月31日,黄总理在新公民宣誓仪式上再次强调:新公民也是新加坡故事的一部分,新加坡的未来并非由政府独自书写,而是由所有国人——不论新旧公民,共同打造。
新公民要踊跃参与社区活动,在心理和精神上,通过包容、谅解、尊重和互助,完全融入多元特质的社群,塑造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
目前,新加坡正处于英语为主的大环境,华文教师面对各种艰困的条件,依然孜孜不倦地坚守母语文化和传统价值的岗位。
最后,我想引用黄总理在9月6日谢师宴上的一些话,作为总结。他说:“要让新加坡继续发展,我们必须建设一个以‘我们’为先的社会,而不是只想到‘我’自己而已。我们的华社,包括华文教师、媒体工作者及社团领袖,就展现了这样的新加坡精神。你们以国家为重,牺牲小我,来完成大我。你们坚韧不拔,面对困难时不放弃,展现了巨大的毅力和韧性。如果没有你们的无私奉献,新加坡就不会取得今天的成就 。”赞赏之词,溢于言表。
谨以此文与全体华文教师共勉。
作者是教育部课程发展署中学华文教材组前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