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伟铿:负责任的AI:从合规压力到竞争力新战场

人工智能(AI)正在重塑全球产业,但在专注效率与创新的同时,监管与伦理问题正急速浮上台面。2024年8月,欧盟《人工智能法》正式生效,成为全球首部全面规范人工智能的法案。其影响不仅限于欧洲,任何欲进入欧盟市场的企业,不论注册地在哪,都必须遵守。违反规定者,将面临巨额罚款与品牌受损的双重打击。

这并非欧盟独行。根据经合组织人工智能政策观察站(OECD.AI)及国际隐私专业协会(IAPP)的统计,目前已有超过600项与AI治理相关的政策与法规正在各国实施:美国82项、欧盟63项、英国67项、新加坡61项、日本27项、中国22项。全球正以惊人速度推进AI治理,意味着企业若不及早建立合规与治理框架,将难以在国际市场立足。

AI技术一旦缺乏规范,问题不仅是犯错,更可能引发国家安全与社会信任危机。美国国会近期要求禁止政府部门装置使用中国的深度求索(DeepSeek),理由是资料安全疑虑。与此同时,OpenAI、谷歌、Meta等公司则与白宫达成自律承诺,在生成内容中使用浮水印技术,以增强安全与透明度。这些例子揭示:AI风险管理与责任,不再只是理想,而是现实政治与商业的必然要求。

负责任的AI为何是企业的必修课?

对企业而言,采纳“负责任的AI”带来三大价值:一、合规:避免违法与罚款,确保国际市场准入。二、信任:建立客户与合作伙伴的信心,提升品牌形象。三、营收:合规与信任能直接转化为海外销售与国际合作的机会。

换言之,负责任的AI不只是道德,更是经济与竞争力的议题。

企业能怎么做?

要由管理层到底层员工,都获得以下训练,回应这股趋势:

学习制定AI策略:协助制定符合商业目标的AI发展路线图。

学习合规与风险管控:涵盖欧盟《人工智能法》、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框架的合规与风险管控。

培训与工作坊:针对不同层级提供AI伦理、治理与素养课程;尤其欧盟《人工智能法》第4条已要求机构必须进行AI素养教育。

研究ISO/IEC 42001:参与及内化全球首个AI管理系统(AIMS)的国际标准,让企业治理更具透明度与可信度。

这些服务对企业而言,不仅是为了避免出事,更是要帮助打开日本、欧洲、美国等海外市场的大门。

AI的快速进化,迫使全球监管与政策急速跟进。对企业而言,问题已不再是“要不要负责任”,而是“能不能负责任”。

在AI治理成为全球游戏规则的当下,只有率先掌握合规与责任感的企业,才能将风险转化为成长动能。

(作者是数码科技从业员、AI求职产品共同创办人)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