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星期,我们的视频被某某网红mad carry了……”不久前与嘿卡奇(HeyKaki,华文媒体集团社交媒体品牌)团队开周会时,负责社媒运营的同事这样汇报。我听了,脑筋迅速转了几个念头。
“Mad Carry”?是我听错了吗?“Mad”(疯狂)“Mat”(草席)还是“Matte”(哑光)?我知道时下年轻人用“carry”的意思,源自打游戏的文化。比如队伍里有一个人打得特别出色,带领队友赢了,就会形容优异的成绩是他“carry”的。在华文的语境里类似“顶梁柱”的意思。所以“mad carry”是“超级”厉害的意思?还是网红在视频中说了什么,引起用户不满,留言都很负面?还是这些解读完全错误?
经同事的解释,确定是第一种情况。这个开会的小插曲,让我联想到《联合早报》副刊最近采访本地艺人孙政的报道。
31岁的孙政在访问中,自爆五年前就开始担心年纪的问题。负责采访的同事后来也在“记者大声说”栏目中,引述孙政一句话:“到了30岁后半段,帅也帅不过年轻的,老也老不过资深演员,是不是很尴尬?”
客观来说,影视圈一直都是以外貌取人的行业,孙政在风华正茂的年龄有这样的焦虑令人感叹,却也不是无法理解的。若把镜头拉得远些,以吸睛为本的媒体业,就是个极度贪鲜的领域,总是在聚焦最新的新闻时事、流行潮流和社媒动态等。作为一名80后的媒体工作者,负责管理面向青少年受众的品牌,何尝不会面对焦虑和尴尬?
因为再怎么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也总有格格不入的时候。上述提到,和后辈沟通时怕会错意,只是其中一种窘境。工作时陷入自我怀疑,是常有的事。
比如,下社媒贴子标题的时候,会左思右想,用这个词汇“Z世代”会理解吗?会显得我们很“boomer”(形容比较老派的网络用语)、很说教吗?面向中学生的报道,还用两版写翻拍金庸小说的剧集,会不会有点“浪费”?是不是应该多聚焦网络小说改编的热播剧?
更甚的是,在审阅同事制作的视频,也会质疑自己的标准。视频的内容和节奏都让我感到很舒服。那么是不是应该把节奏加快?换个角度?是不是迎合我的口味,就表示已经不够“年轻”了?
其实,只要静下心来想想,世代之间的隔阂本就是自然且不可避免的。每个世代都有独属于自己的成长印记、集体回忆、追逐的潮流与偶像,以及特有的流行语。年龄上的差距会产生一些无法弥合的距离,但只要能保持好奇心,不轻易对新晋的人事物下定论,焦虑与尴尬也会随之减少。
今年庆祝成军20周年的韩国男团Super Junior(SJ),是我的偶像。当初喜欢SJ,是因为他们颜值在线。但随着花美男个个变成了老少年,他们敬业乐业的态度,才是让我最敬佩和感动的地方。
多年来,团员唱歌、开巡演、演戏、参演音乐剧、主持、上综艺、带货、直播……各种各样的尝试都做,想必也有尴尬的时分,但他们仍坚持不懈。
所以,尴尬并非坏事,人生每个阶段总会有让人忐忑的瞬间。关键是,要活在当下,就得学会把焦虑化作动力。这也许才算是真正的“mad carry”。
(作者是青少年受众工作群总编辑兼嘿卡奇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