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列与哈马斯10月9日在埃及红海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达成第一阶段停火协议,标志着持续两年的加沙战事终于出现真正的缓和契机。与此前多轮谈判屡屡破裂不同,此次协议在短短三天内迅速敲定,引发国际舆论高度关注。为何这次谈判能够突破僵局?背后是多重内外压力与利益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双方“停火喘息”的现实需求已迫在眉睫。自2023年10月本轮冲突爆发以来,已有数万人在战火中丧生,加沙地带人道危机持续升级。以色列虽握有绝对军事优势,但长期战事带来的经济损耗、兵员倦怠及国内反战情绪不断发酵。尤其8月中旬内阁通过的加沙城围攻计划,不仅招致国内外一致谴责,实际作战效果亦不尽如人意——短期内“彻底消灭哈马斯”的目标难以实现,以色列反而承受着与日俱增的政治压力。
反观哈马斯,两年间多名高层指挥官阵亡,军事力量严重受损,控制区域大幅缩减。持续的空袭与封锁,不断侵蚀它在加沙的统治根基,而以军不顾人质安危强攻加沙城的行动,更让哈马斯的生存空间受到致命威胁。在此背景下,停火已成为双方摆脱困境的共同选择。
其次,美国的强势介入成为关键推力。此次谈判的显著特征,是美国斡旋力度空前升级:不仅提出“20点计划”作为谈判蓝本,更罕见地联合中东回教国家共同施压。谈判前夜,特朗普在福克斯新闻公开放话——“若内坦亚胡72小时内不签署协议,将冻结所有在途军援”;对哈马斯,美国则通过卡塔尔传递信号:协议生效后将开放拉法口岸,首批2000卡车燃料、药品与面粉“可优先放行”。
这套软硬兼施的组合拳,大幅压缩了双方议价空间。谈判期间,特朗普还公开要求以色列立即停止轰炸,并计划于协议生效后亲赴中东见证和平。尽管外界批评此举是为争夺诺贝尔和平奖打造的外交表演,但客观上确实为协议的达成扫清了关键障碍。?
第三,回教国家的联合担保构建了信任基石。埃及、卡塔尔和土耳其在此次谈判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三国不仅承担起沟通协调的桥梁作用,更对哈马斯施加影响,推动它放弃分阶段释放人质的坚持,同意一次性解决被扣押人员问题,这一策略调整成为谈判的重要转折点。失去人质牌后,哈马斯的核心诉求转向生存保障,而三国出具的书面“保函”,恰好提供了关键支撑——若以色列在人员交换中爽约,三国将暂停与以方的能源、防务合作;若哈马斯反悔,三国则切断其海外资金与媒体网络。
对陷入绝境的哈马斯而言,此举既能避免解除武装与公开认输的结局,又能通过人质牌变现,为组织保留残存力量,成为它接受协议的重要动因。?
第四,协议内容的技术性处理降低了谈判门槛。此次停火协议的快速落地,关键在于聚焦可执行的具体议题,刻意回避了哈马斯解除武装、加沙战后治理等根本性分歧。
协议核心内容集中于三点:一是以哈双方实现72小时停火;二是完成被扣押人员交换;三是以军撤至约定界线,并允许人道援助进入加沙。这种阶段性妥协策略,有效绕开了核心矛盾,使双方无须在主权与安全等敏感议题上让步,先实现停火止血,为后续谈判预留空间。
从本质上看,这份协议属于框架性共识,虽未解决以巴根本矛盾,却为缓解当下危机找到了最小公约数。?
综上,此次加沙停火协议的达成,是战场疲劳、国际施压与技术妥协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标志着持续两年的加沙战争迎来重要转折。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停火不等于和平:第一阶段协议虽已签署,执行前景仍充满变数——双方在人员交换细节、撤军路线与时间表上仍存在分歧,任何技术性摩擦,都可能引发停火破裂,而协议未触及的哈马斯解除武装、加沙战后治理等核心议题,仍为以巴矛盾埋下隐患。
未来,唯有以“两国方案”为基础,推动以巴双方重返政治谈判轨道,才能为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真正带来持久的和平。
(作者是四川外国语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