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毅:居家办公,行不行?

最近网上流传一段职场插曲。一名上司要找下属开会。其中一名下属却告诉上司,当天居家办公,没法出席。上司听后有些不开心,隔天就让公司全面恢复每周五天返岗办公。虽然只是茶水间八卦,或许如网民所说的幼稚小气,却反映本地职场在灵活安排和员工管理之间的张力。

新加坡国立大学近期宣布,除了特定岗位外,要求全员每周五天回办公室,停止居家办公,引发不少热议和批评。校方解释这是为了“促进沟通与团队协作”,但不少员工觉得太仓促,沟通不够透明,也和长期倡导的“工作与生活平衡”理念有些矛盾。这件事让大家在问:后疫情时代,我们到底是回到过去的模式,还是试着建立更讲信任的职场文化?

经历疫情后,很多人都体会居家办公的好处。对家中有小孩的父母来说,居家办公意味着可以兼顾家庭,减少通勤时间,早晚还能陪孩子。这除了有助缓解育儿和交通高峰压力,多少也让生活轻松些,也让人们有时间保持身心活跃。我想要是公司不允许每周一两天居家办公,太太上早班,而上晚班的我,每周恐怕同太太和两个年幼孩子见不到几次面,孩子连爸爸长什么样也不容易记住吧。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2023年的研究发现,与实体办公者相比,全面居家办公所减少的个体碳排放多达54%,对环境有益。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是:做决策的老板可能开车上下班,但大部分员工依赖公共交通。他们每天等巴士、挤地铁的辛苦,老板未必体会得到。合理的居家办公安排,不仅减轻通勤压力,减少路上的车,员工在外也少吃一餐,减少垃圾,省时省钱又环保。

美国斯坦福大学去年一项关于混合工作方式的研究也显示,每周两天居家、三天到办公室上班,是三赢工作模式,可降低离职率、提高满意度以及让员工取得成功,可见居家办公有助提高员工士气。

但必须承认,居家办公也不是没坏处。面对面交流确实有助建立默契,也方便同事即时交流。如果员工缺乏自律或无明确目标,居家办公会让效率下降。当然,居家办公也可能让企业把工作外包给外国公司,减少本地人的工作机会。不过不可忘记,许多员工如今选择不拿病假而是居家办公“养病”,这难道没为一些面临人手问题的公司提供“解药”吗?线上外包又一定能保证工作质量吗?

回到国大取消居家办公的讨论。新加坡去年底推出的《劳资政灵活工作安排指导原则》,让员工可以书面提出居家办公或其他灵活工作需求,而雇主必须在两个月内书面回复并说明理由。据说有员工在新条例生效前一天才接到通知,有些则是八九月陆续听闻或被告知,似乎没有统一的沟通程序。国大如此“开倒车”的做法实在不应该。我相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些须要照顾年幼孩子或年长父母的员工,要他们在短时间内另做安排,实在说不过去。

我相信若国大能以开放态度示范灵活管理,不仅保持工作效率,还能建立更包容、照顾员工的工作环境。反之,如果回到传统上班打卡的逻辑,作为一所高等学府还要求员工有创新思维,难免让人觉得矛盾。若大学各部门能根据岗位特点,设定弹性比例允许居家办公,并以成果和责任感为考量,这不仅兼顾效率,还让工作更有人情味。在许多学府仍允许居家办公的背景下,相信国大也不希望员工因这样的改变而选择离职跳槽吧。

如果目前的居家办公模式没有为公司带来坏处,甚至有好处,与其跟着所谓趋势减少居家办公的天数,本地老板不如增加天数,让员工(甚至老板)更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数码编辑)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