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9日星期一,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以色列总理内坦亚胡在白宫会晤,宣布包括“20点计划”的加沙和平方案。
谈判捎来好消息,以色列和哈马斯同意美方提出的和平计划第一阶段。情势朝乐观发展。
特朗普把宣布加沙和平方案那天,称为可能是“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日子之一”。20点计划描绘化解以哈冲突的和平路线图,阐明选择战争的后果,也为扩大《亚伯拉罕协议》(Abraham Accords)做准备,朝中东长久和平的目标前进。
严肃的记者会出现一段小插曲,引来全场笑声,鲜有媒体提及。从记者会视频的第17分47秒起,特朗普提到《亚伯拉罕协议》时,把“Abraham”的发音改念为希伯来语“Avraham”。特朗普认为,这听起来“更好更优雅”。
这番“正音”,获得内坦亚胡的认可。他随后在记者会上补充道:“我还想加一点——我们可以为《亚伯拉罕协议》注入新的动力。这就是它在希伯来语中的称呼:Avraham。当然,Abraham也可以,Avraham——无论你怎么称呼都行。”
两人的互动,为缓解这场历时超久的战事提供正面的情绪价值,展现出双方决心寻求和平、结束冲突的意愿。
亚伯拉罕是古老的宗教人物,也是跨宗教对话的象征。记者会的小插曲看似轻松,却提醒我们:一个名字、一种发音,往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语言与身份认同。内坦亚胡的表态,除了体现维护合作的精神,也不忘底蕴深厚的希伯来文化身份。
“亚伯拉罕”是犹太教、基督教,以及伊斯兰信仰的共同祖先,在三大宗教中分别念作Avraham、Abraham和Ibrahim。以“亚伯拉罕”名字命名的协议,象征以色列与多个阿拉伯国家关系正常化的努力,也代表不同宗教与民族之间的和解。
对比《亚伯拉罕协议》,加沙和平方案着重于解救人质、调停冲突,以及人道援助。两者的着眼点不同,却同样体现对宗教与文化象征的理解,以及共同为追求和平的努力。简单说,和平方案推动《亚伯拉罕协议》进入深化阶段。
《亚伯拉罕协议》是以色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王国、苏丹和摩洛哥等国于2020年签署的一系列外交协议,旨在实现阿以关系正常化,促进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2020年8月13日,白宫首次发布《美国、以色列与阿联酋联合声明》,时任总统特朗普为文件命名为“Abraham Accords”。随后,美国驻以色列大使弗里德曼(David Friedman)进一步解释命名的缘由。他说:“亚伯拉罕,正如你们许多人所知,是三大信仰的共同祖先。他在基督教被称为亚伯拉罕,在伊斯兰被称为伊布拉欣,在犹太教也被称为亚伯拉罕。没有人比亚伯拉罕更能象征这三大信仰之间的团结潜力。因此,这份协议被赋予这个名字。”
蹭着新闻热度,近日与年轻人闲谈时,有人将“亚伯拉罕协议”中的“亚伯拉罕”,误认为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这一回答虽出人意料,却情有可原。新加坡是一个宗教与种族多元的社会,但公众对古老宗教的历史与文化常识的了解,往往仅停留在节庆与表象层面,凸显国人在宗教文化认知上的缺失。
亚伯拉罕作为跨宗教的桥梁,意义不言而喻。然而,三大宗教因神学诠释与信仰传统的差异,对亚伯拉罕的身份、事迹与意义的理解存在分歧。人们无须期待它们会完全融合,而应学习在差异大陆政府处,以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出发,在追求和平、正义、怜悯与爱的过程中,寻找相通与共鸣之处。
21世纪的我们正处于一个高度全球化、宗教与文化多元并存的时代。新加坡位于东南亚,国土虽小,却多元纷呈。我们仍应认识“亚伯拉罕”,将宗教认知视为公民素养的一部分。宗教认知并非信仰的推广,而是为促成多元共处,在差异中互相尊重,同时让我们的国际视野,在广阔的世界里,不至于显得浅薄与苍白。
(作者是《联合早报》数码编辑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