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昌:君子当自强不息——回应林任君文章

8月2日,林任君先生在“四面墙外”回答很多人的疑问:《争这么多‘世界第一’有什么用?》,文章明确告诉大家:那些种种“世界第一”是可以当饭吃的!

林先生说:“吊诡的是,国际荣誉多了,却带来反效果,在‘赞美轰炸’之下,人们竟然开始质疑政府为何这么‘怕输’,样样要争第一,活得这么辛苦,放松一点过日子不是好吗?”是的,这的确不可思议。其实,绝大多数国人不论在哪一方面都一直力争上游,我们希望孩子打从小学甚至幼稚园开始,就挤进最好的学校,赢在起步点。我们穷毕生努力,希望活得精彩。我们享受着建国的成就,对此感到无比自豪!

当大家都在努力争取“最好”时,有人却质疑政府那些“求好”得来不易的荣誉。也许,这的确是因为“这些认知却存在很多误区。最大的误解是以为这类排名是新加坡政府刻意去‘争取’的”。不与人争长短不等同于满足现状。人类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进步,优胜劣汰自古而然。多少盛极一时的辉煌,在放松和停止前进的情况下,失去曾经的盛世和美好。从茹毛饮血结绳记事,到人工智能覆盖生活起居,人类在不服输的路上,在不同的领域逐鹿争先,才有了今天的舒适和便利。不论个人、家族和国家,不断自我提升才是幸福的根源。

新加坡一直在推动终身学习、全民健身。我们鼓励艺术文化活动,我们争取到首届青年奥运会主办权,参与许多国际事务,包括气候变化的多边会议。这些都不是与人争长短,是实实在在地在知足之余继续求进步。我们为确保饮用水的供应持续可靠,不断完善储水和生产水的能力。我们不在地震带上,却认真看待建筑物的防震要求。我们顺应时代,提前在教育政策上调整方向,所有策略都只为确保永续发展与安定。如果有些项目意外被评鉴为世界第一,也是世人对策略带来绩效的赞誉,不是我们努力的初心。所有的未雨绸缪,是在储备稳定和安逸的条件。

把外界赋予的称誉曲解为刻意追求荣誉的虚荣心,是非常可怕的心态。蓄意鼓励主动放弃追求最好的想法,无疑变相在打击进取。我们不应该贪得无厌,但不能没有求好的心。知足不等同于不需要进步,知足也不是但求足够。

竞争自古都是残忍和艰难的,适者生存是自然法则。求好,许多时候是和自己竞赛,但比他人更胜一筹,也是长治久安的重要元素。政策永远不会最完美,建国60年,我们当然犯过错,当然有不少考虑不周的地方。我们经常在不能两全其美的情况下,做出利益优先的抉择。大家可以坦诚讨论缺失,可以要求修正和亡羊补牢,但绝对不应该鼓动社会躺平。

用消极和轻蔑的语境否定世界第一的成就,虽然尚未成为主流心态,可是对星星之火不能掉以轻心,不足为患也可以悄悄变成洪水猛兽。

犹记得志学之年随父亲学药,他说有一味药叫独活,又名独摇草。此草有“风来我不动,无风我自摇”的传说。姑不论描述属实与否,父亲说,独活这名字取得好,做人当如此物,即便外界的评论如狂风,我们依然要屹立不摇,坚定不移,任何时候都要洒脱逍遥,有“无风自摇”的心态。

这世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方一定有进步的空间等待开发。资深报人林先生在墙外观察,论述一直有独到之处,他说:“我们要活出自己,我命由我。”与君共勉。

作者是前中药从业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