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的快乐指数是否已经悄然改变?结婚与生育,这些曾被视为人生必经阶段的选择,为什么成为困扰发达城市的无解挑战?
结婚和生育率下降,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特别是生活节奏快、经济高度发展的城市,不婚不育越来越普遍,不再被视为异类。
出生于1997年至2010年左右的人群被称为Z世代,他们大多未满30岁,正处于繁衍下一代的最佳年龄,却也是最不愿意生育的一代。
我做了一次小范围的调查,询问二三十位身边的Z世代年轻人:“你们会考虑结婚吗?会想要孩子吗?”最终得出的答案,与不久前政府发布的统计数据高度吻合——结婚或许有可能,但生育几乎不在计划内。
原因并不复杂,但每一项都直击人心。最普遍的回答是:“养育孩子,没有好处。”
从下一代的角度来看,这些年轻人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总是感慨:从求学到成年,一路走来并不轻松。学业的竞争压力、职场的升迁博弈,如同不断奔跑的仓鼠,被困在无休止的竞争轮盘中。这种现实,让他们不禁自问:“何必让下一代经历这一切苦难?”
从个人角度来看,他们认为人生只有一次,应当为自己而活,追求舒适与自由。旅行、休息、发展兴趣爱好……这些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一旦选择生育,时间和金钱将被大幅瓜分,更别说伴随而来的终身责任与担忧。
有人直言:“我的人生属于我自己,我不愿意为了‘孩子需要什么’‘这样做对孩子好吗’‘能否负担孩子的教育费用’这些问题操心。看看我的父母,为了供养我,劳心劳力半辈子。那样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你可以说我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我都无所谓。”
更有人说,连他们的母亲也坦言,如果人生能够重来,她会选择不婚不育。
这不禁让我自问,是否X世代(1960年代至1980年代出生的人)没有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才使得Z世代甚至更年轻的阿尔法一代(2010年后出生),对为人父母望而却步?还是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已彻底改变年轻人的三观,把繁衍后代这一人类天职排除在外?
令人困惑的是,当我接触到一些来自物资极度匮乏或战乱频繁地区的外国人时,他们不仅渴望婚姻,还希望拥有子女成群的大家庭。
这种鲜明的对比,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究竟是什么塑造我们的价值观?在物质生活越加丰富多彩的世界里,个人的快乐指数应该承载多少社会责任?
我没有答案。
(作者是《联合早报》资深特稿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