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我错了。
原来,已实行好几年居家—返岗混合办公模式的经验,仍无法完全打消机构管理层恢复员工全面返岗的心思。
新加坡国立大学从本月起,停止居家办公安排的宣布,又把聚光灯打在“企业和机构应不应该允许员工居家办公”的讨论上。
国大对这项调整的说法,除了搬出人力部数据指七成本地公司没提供远程办公安排,还有表达对职场人际关系重要性的重视,并说明校方仍对特定岗位提供灵活工作安排。
这番话术,若在冠病疫情结束后初期、居家办公模式讨论前期,说服力可能较大。然而,几年下来,人们在这课题上已讨论、争论无数遍,颇有慧根,国大如此说法,难免让学府职员不快,外人如我也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
或许大学高层真碰上人员管理的严峻挑战?或许校方确实有难言之隐?或许……
我试着换位思考,摸索当中真正的决策考量。不过发现自己也在这些年谈过的论述里打转,依然用旧思维在看待问题。
陷入旧思维和旧做法,很正常。就如人们很常无意识地重复一些作息和习惯,因为熟悉感会带来安全感。
若这一两年是疫情后新常态能否“转正”成真常态的检视期,很可能这新旧状态的交叠,会带来些许不安,推动一些调整的决定。
另外,校方这次引起哗然的做法——临时通知且没咨询员工,由上至下、缺乏沟通的指示,显然不合时宜,引起反弹。各大企业或机构至少近10年来,在落实重要计划或措施前,都会进行人员咨询,了解意愿。黄循财总理上任后,也不断强调政府与人民双向交流的办事决心,要“与民共事”。
在眼下如此着重沟通的时代,大学这一步自然让人质疑它的行事是否与社会有些脱节。
全球因美国总统特朗普,改变多少原有步伐与秩序。在这动荡时期,我不禁想:如果情况是倒过来的——“特朗普式”是全球运行的基础与原规则,如今的世界会是怎样的风景?
同理,如果混合办公模式是职场的原厂设定,那讨论的风向又是如何?企业与机构的运作流程安排、办公室设计、人事管理、职场文化等,应该与现有情况大不相同。
冠病疫情与科技发展已加速印证:不在公司也能上班。这个在几年前就被封作新常态的办公模式,很多时候是在原有制度上,去调整出相对灵活的安排。换句话说,是在旧有做法上,尝试有弹性。企业或机构这样的底层操作,就目前看来,最常见的情况应该就是打回原形,让员工全面返岗,尤其在重重挑战出现时。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计划立法,保障员工每周至少两天居家办公的权利。这个超前做法,或许能将办公模式的思考,换个面向:当混合办公模式是不可动摇的安排时,企业现有的作业制定,是否得从里至外重新审视,甚至在各个层面设计上,打破重来?
诚然,面对这样的变革,谁不是第一次?当代管理层如何做到根本上的革新,除了远见与胆识,或许也需要一丝再审视的洞察:这是真改变,还是伪转型?
身为打工人的你我,也应该建立自我审查的意识,在职场任何变更面前,良心上班、专业配合。毕竟比起获得公司管理层的信赖,赢得自己内在的信任,应该更具价值。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多媒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