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韦亦:一双短袜看教育大问题

在我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常会遇到看似小事却令人深思的场景。比如,一名中学生因为穿短袜而受到处分;又比如,一名教师竟劝告自己的丈夫不要戴耳环,担心学生知道后会对她的形象造成影响。这些都是真实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作为前记者,我觉得讽刺的是,学生至今仍要在O水准考试里应付新闻报道写作,但他们学习的写作格式,在真实新闻界根本行不通。考试要求和现实世界脱节,却成了我们不得不教、学生不得不学的内容。

因此,当听到教育部长李智陞在国会提出要改造教育时,我十分振奋。他强调,新加坡不能再单凭分数来界定学生的成就,而要承认成功可以有多种形式。他也说,考试不应继续是决定人生的高风险关卡,学校应该更重视学生在校园里培养的生活技能、人际关系、品格和价值观。这些方向值得期待。近年来,政府确实已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取消年中考试、增加专题作业,但这只是第一步。

作为一名体制外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学生最需要的,是灵活性和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面对全球竞争,仅仅调整考试形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改变心态。学校往往过度执着于校规。有人会说,校规能培养纪律,尤其在小学阶段确实重要。但我们也要让学生学会提问。短袜本是小事,为什么要禁止?只是因为一度流行?如今甚至已不再是潮流。为什么教师的丈夫要被老婆要求别戴耳环?这和学生的品格有什么关系?价值观本来就是多元的,戴耳环或有刺青的人未必品行差。课堂真正该教的不是盲目服从,而是批判性思维——让学生知道何时该质疑,如何质疑。当教师能够坦然面对学生的发问,教学质量就会提升,整个教育体系也会更有活力。

今天的经济环境比过去复杂得多,如果学生只会服从,不会变通,他们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将难以立足。

当然,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以取消年中考试为例,一些小学生直到预考,才第一次接触完整试卷,往往太迟才发现自己的弱点。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考试,而在于怎么考、怎么看待考试。严格的考试能锻炼意志与毅力,这也是为什么新加坡人常常受跨国企业青睐。

真正要改的是对考试的态度。考试不该考死记硬背的小细节,也不该奖励投机取巧的技巧,而是应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比如,与其要求学生背定义,不如看他们能不能把概念应用到生活中的实际情况。

教育须要拿捏平衡。校规可以引导,但不能压制思考。考试可以磨炼,但不能摧毁信心。家长不该再为“一考定终身”而过度焦虑,学生则应继续在挑战中培养韧性。只有在纪律与自由、考试与成长之间找到平衡,我们才会有一代既守规矩、又敢创新的年轻人。

我们从短袜和耳环谈起,这些源自日常的小故事,其实揭示教育制度的深层问题。如果继续拘泥于枝节,我们可能会培养出整齐划一,却缺乏独立思考的孩子。教育的真正考验,从来不是学生穿不穿同样的袜子,而是他们能不能在未来站稳脚跟,展现勇气、创意与品格。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