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份认同关于个人,外交立场则是国家层面的事,两件事似乎没有关联,但对新加坡人而言,两者之间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
相较于种族、宗教或母语,逾八成受访者觉得身为“新加坡人”是构成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占比高于过去两轮的调查。对有宗教信仰者而言,超过七成觉得宗教在身份认同中至关重要,这个比率呈上升趋势。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于2024年4月至8月通过约45分钟的面对面问卷,收集了4000名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对种族、宗教和语言的看法。
研究所8月20日发表题为《新加坡人的宗教身份认同与习俗》的工作论文,透露这项调查结果。
整体而言,影响受访者身份认同的因素,依序为新加坡国籍、最常使用的语言、宗教、种族、官方母语,以及家庭原籍国。
“新加坡人”是新加坡多元种族社会的最重要认同因素,与前两轮调查相比,持此观点的受访者比率呈持续上升趋势。这是国人喜闻乐见的社会发展。
此外,国务资政李显龙日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论坛上仍在强调:“我们不是华人国家,若不明白这一点,就不能真正成为新加坡人。”
原因在于:“直到最近,仍有一些中国人对新加坡存有疑问:同文、同种、同宗、同祖,为什么不同意?”李资政说,他们对此感到疑惑。
李资政的这个表态并不新鲜,现在的重复表态,是讲给国内外部分疑惑人士,或是心底明白却装疑惑的人听的。
从网上的反应来看,李资政这一番无可厚非的论调,却像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些中国博主、主播,甚至台湾亲大陆的电视名嘴,听了李资政这一番话之后,似乎疑惑更深,也许更多的是故作疑惑。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利益,新加坡人没有理由不明白这个道理。经历了60年的建国历程,我们冷暖自知。过去当新加坡陷入困境时,没有其他国家会基于任何种族、宗教、语言和文化因素而向我们施予援手。
也正因为几代人的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塑造今天新加坡人的身份认同。李资政说:“你必须认识到,我们有不同的国家利益,如果你不明白这一点,你就不能成为新加坡人,也无法形成真正的新加坡人身份认同。”新加坡人性格与世界观的形成,还是一个渐进的漫长过程。
外交部长维文医生9月19日在慧眼中国环球论坛的“炉边对话”环节,形容新中关系“同中有异”,两国是全球“唯二”以华族居多的主权独立国,但正因保持差异,新加坡才更有价值。
新加坡不会自认是华人国家,从建国第一天开始,建国总理李光耀便努力抗拒新加坡被当作“第三中国”,并尽其一生坚守原则。他在位时不想去,1990年退休后也同样不便去探访的,就是中国祖籍地广东大埔,那里有他祖先故居,被中国官方保留。
新加坡是中国以外的另一个以华人居多的国家,在今天的险恶的国际环境下,身处美国与中国激烈竞争的夹缝中,新加坡的国际地位和身份认同显得格外敏感。
公共服务统筹部长兼国防部长陈振声9月初接受《联合早报》的专访,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时,抛出金句:“选边站就是靠边站,靠边站就得选边站”;新加坡必须有立场,保持成功和提供价值,才能与各国保持关联,由此减少被迫选边的风险。
9月18日在北京香山论坛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陈振声重申,选边站队,充当他国代理人,只会导致自身边缘化,削弱自主权,小国不但不能选边站队,反而要始终坚持支持开放包容、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
世界两个大国在竞争中,都希望拉拢更多国家,以壮声势。大国有自己的战略利益盘算,小国若是缺乏立场,举棋不定,或是只顾眼前一时利害,将自我损伤。
作为小国,新加坡致力跟最多国家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一任政府的外交触角伸向不同方向,寻求发展更多双边和多边关系。亚细安是新加坡展现外交活动力的平台,并推动亚细安在安全方面的合作,如亚细安防长会议(ADMM)、亚细安加八防长会议(ADMM-Plus)等平台。
超过145个国家签署、61个国家已经核准,120天后生效的《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协定》,以加强保护全球至少三成海洋为目标。新加坡视之为一次牵头成功,经过两年努力的外交胜利;新加坡驻联合国海洋与海洋法大使陈惠菁主持,在维护国际法中立下一功。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外交中,小国要有表现,靠的是自信和能力。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
近日来,几个重要领导人涉及新加坡人的身份和外交立场课题的言论频繁,这两个课题环环相扣,在这敏感时刻更凸显其中的微妙。无怪乎领导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作者是《联合早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