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和华盛顿推动元首外交,两国领导人会面时,台湾会否成为中美谈判筹码,是外界关注的长青话题。
这个话题似乎每次都停留在媒体热炒层面,然而美国近日几个动作引人关注。
中美元首上周五(9月19日)通话之前,《华盛顿邮报》曝光,特朗普为推动与北京的贸易协议和可能的元首会面,暂停一项超过4亿美元的对台军援。
《金融时报》7月间报道,美国政府拒让台湾赖清德在前往中美洲途中过境纽约。消息似乎不假,至今未见赖清德出访拉丁美洲邦交国。
《金融时报》7月另一报道引述消息人士称,台湾国防部长顾立雄原计划6月赴美与美国国防部负责政策的副部长科尔比(Elbridge Colby)会谈,结果美国最后一刻取消。
上述消息均来自西方媒体,而不是为打击民进党而可能带风向的中国大陆媒体。
《金融时报》本周还刊登题为《特朗普对华政策大转弯》的评论文章,除了点出美国战争部长赫格塞斯、国务卿鲁比奥分别在与中方部长通话时措辞温和,还提到五角大楼此前一份外泄的备忘录建议,美国将重心从中国(及台湾问题)转向地区事务和国土安全,即从“亚太再平衡”战略转向“门罗主义”政策。
文章还说,特朗普政府对台湾的关注似乎主要源于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并认为一旦美国本土晶片产业重振,本届美国政府就不会在乎台湾的安全问题。
美国暂缓对台军援、拒让赖清德过境,不排除都是权宜之计,待中美元首会面后可能放行。但如果美国政策根本转向战略收缩,只把目光放在美国本土周边,这对台湾而言是个大警讯。
另一方面,北京借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在九三阅兵式上“秀肌肉”、强调台湾回归中国是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重要组成部分;国防部长董军借香山论坛,强调“决不允许任何台独分裂图谋得逞,随时准备着挫败任何外部的武力干涉”。
中国大陆学者也在香山论坛上就台湾议题建言献策。上海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再次呼吁特朗普在台湾问题上支持中国和平统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建议,两岸统一可借鉴东西德统一的社会经济思路。
郑永年提出,一、参考联邦德国宪法相关规定,东德民众不管以何种方式进入联邦德国,就是联邦德国的公民,以同个方式为台湾民众提供身份保障。
二、推动两岸货币价值趋同。当年东德马克的价值比西德马克低,联邦德国政策把货币价值拉平。当前人民币与台币汇率约为4:1,若能拉平货币价值,将能提升台湾民众获得感。
三、借鉴西德征收团结税(统一税),帮扶东部地区经济和支持两德统一建设,团结税税率为5.5%。郑永年表示,即便缴付6%至10%税率,他都乐意。
两岸统一最大症结在政治而非社会经济。但无论如何,大陆学者此时从社会经济层面提出借鉴两德统一的思路,多少反映这些涉统一的社会经济问题,早在中共高层思考雷达中。
对北京而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秩序发生巨变之际,来了个不可多见的交易型美国总统,应该是又惊又喜。特朗普任期将在2029年1月结束,若要争取达成所谓中美“大交易”,就要在剩下的三年多完成。在这种全方位的大交易里头,台湾和南中国海等涉中国核心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议题,肯定会被打包进去。
问题是,会有大交易吗?
在特朗普宣布与北京就短视频平台TikTok在美运营问题达成协议后,《纽约时报》分析,中国希望用TikTok来换取在关税、科技和台湾议题上有更多谈判空间。
中国总理李强在纽约出席联合国大会期间,在中国举办的全球发展倡议高级别会议上宣布,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则被视为对美释放善意。
美国方面则握有晶片、高科技出口管制等谈判筹码。今年2月,突然从美国国务院官网消失的“不支持台湾独立”字眼,说不定也是美国人埋下伏笔的筹码。
每逢中美领导人快会面时,大陆学界就会对“第四个联合公报”提出想法,包括希望美国将“反对台独”、“支持统一”等写入,但往往雷声大雨点小。
再者,美国有一部由国会两院于1979年通过的国内法《台湾关系法》。尽管北京坚决反对并坚持无效,美国仍以《台湾关系法》为依据对台军售。在拜登政府时期,甚至把《台湾关系法》置于中美三个联合公报之前。
“大交易”对喜欢戏剧效果的特朗普或有一定吸引力,但大交易势必牵动涉安全议题的大框架,一亮底牌必引发大震荡,风险不小。中美各自紧握手中杆杠,为不同领域的中小交易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个戏码上演的可能性估计大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