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间:谁是“老登”?

几起新闻事件的主角,无论是在预制菜争议中态度强硬的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还是把青藏高原烟花秀称为“大闹天宫”的蔡国强,都不约而同地被网民冠上了”老登“这一带着戏谑、有些冒犯的称呼。

“老登”本是中国北方方言,多指行为不正经的老年男性,带有贬义。随着网络传播,它从街头俗语扩展到更广的语境。

前几年,就有中国网民开始批判“老登文学”、“老登电影”,反思一些被奉为经典的文艺作品只从男性视角来叙述男性成长故事,女性往往是脸谱化的陪衬。这语境中的“老登”,多了一层对女性缺乏尊重的创作立场的批评。

今年以来,“老登”范围又拓展了。

西贝董事长贾国龙,大学二年级退学创业,从“黄土坡小吃店”开始,做到全国餐饮连锁龙头。当餐厅被批评卖预制菜后,他却一点就着,放话“100%无预制菜”。当被爆出确实存在预制菜问题,不得不道歉时,他却又强调“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网民说这就是典型老登,嘴硬脾气大,道歉也不肯放下架子。

蔡国强和户外品牌始祖鸟合作的烟花秀翻车,则是网民说的另一种“老登”——沉浸在自以为的叙事里,脱离现实。媒体报道,这位在全球五大洲办过上百场展览的艺术家,在青藏高原完成烟花秀后说,“感谢聪明的动物们帮助”,还感谢当地政府“全力支持我们大闹天宫”。但公众看到的不是刻意营造的宏大或反叛感,而是一个对自然环境缺乏敬畏、自我陶醉的中年人。

类似的例子也出现在消费行业。上个月,上市公司百果园创始人余惠勇在回应“水果太贵”的质疑时,表示百果园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教育消费者成熟”。这一言论触发了一大波批评:“花钱买水果,还要听你上课?” 百果园股价也应声大跌。

公众也调侃,今年算是“老登清算大年”,“老登酒、老登饭、老登资产、老登艺术家,都面临崩溃”。

成功人士的“老登”化,折射的是社会变化中的代际张力:年轻人质疑权威,也审视既得利益群体,还反感上一代的经验与说教。

这个词的覆盖面也不断扩张,连股票资产也被股民和财经媒体打上“老登股”和“小登股”的标签。

第一财经报道称,“老登股”,就是60、70后投资者偏爱的传统板块龙头,以白酒、地产、煤炭等传统行业为代表,“小登股”则指科技成长板块,如人工智能(AI)、半导体、机器人等。券商研报都开始直接对比这两种资产。

舆论上“老登”翻车,资本市场上“老登股”也不灵。行业里还流行着一句顺口溜:老登守着白酒地产跌不停,小登追着AI算力翻倍涨。

显然,“老登”不只是针对个人的戏谑,任何显得守旧、脱节,甚至带着优越感和说教姿态的人和事,都可能被“老登化”。

这一标签的流行,在于它简单犀利,还能同时传递出对现实的不满、对既得利益者的讽刺、对上一代和权威的质疑,比“长江后浪推前浪”更情绪化,也比“沉舟侧畔千帆过”更粗暴。

不过,当“老登”太随意地使用,可能带来新的陷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成“新与旧”的对立,结果既可能错过经验里的价值,也难以真正理解复杂的历史与现实。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