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踏进画家陈文希位于京士密路5号的故居是在六年前,那栋洋房在转售并计划拆除重建之际,两位名画藏家兼画廊主把陈文希的作品整理出来,在画作当年孕育、滋养、诞生之处,办了一次“告别”展。
两层楼的洋房设计简约富现代感,穿越其间感觉视线通透,似乎任何一处都可以是个驻足创作的角落,在华侨中学执教的陈文希在1958年迁入,一住33年。他在房子周围的园地种着养着给了他作画灵感的各种果树和宠物,包括50元纸钞上见得到的长臂猿。
我们这些来迟多年的人客,光临画展只能凭想象去重构画面。不久后有机会听到艺术家吴珉权在访谈中忆起在华中求学年代,从华岗步行到老师家习画的点点滴滴,久远的事迹因为那一访而变得立体起来。
《联合早报》近日报道,陈文希在原故居创作并置入的两幅壁画《画室I》及《画室II》都已保留下来,新屋主把其中一幅设置于临街显眼的楼台上,未来让路人也能欣赏到。故居原址外也设立历史解说标记,供后人缅怀。
目前在品艺画廊举行的大型个展《重识许铁生——许铁生回顾展》中,展示画家不少私人文物。许铁生(1914年—1997年)的家属依然住在他创作巅峰时期完成最多作品,位于麦波申的那栋房子。因家属不曾迁居,许多重要档案、物件都保留着,我们才得以在展览中见到许多画具、草稿、笔记、书刊、照片等,透过这些画家带不走的“身外物”,从不同视角去了解他的个性与艺术生涯。
由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尘封的故事:四画家1952年峇厘寻艺之行》展览期间,画家刘抗的媳妇葛月赞(Gretchen Liu)在新书发布会及讲座上,透露她和家姑(刘抗女儿)向来不知道刘抗工作室放着大量从1950年代留下的照片、底片、日记、家书和地图等,近年才挖掘出床底被人遗忘的一箱箱珍稀文献。
这上千张的照片浮出水面,拼凑出南洋画派画家锺四宾、陈文希、陈宗瑞和刘抗等人当年行遍峇厘岛和南洋各处的游踪,在展馆中犹如万花筒般呈现在我们眼前。今后赏画的我们,对艺术家刻画乡土民风、热带山川的过程就会有更深刻的体认。
在我女皇镇住处附近,也曾有不少艺术家的足迹。曾住在史德林路改良信托局平房的水彩画家林清河,在1960年至1980年代,从他家门口必定也见证这个俗称无尾港的偏郊,从甘榜、泥沼、农地和墓地,幻变成新颖的钢筋水泥丛林,而他大概是最早用水彩留下组屋工地面貌的画家了。
艺术家的故居、画室,不见得都带着迷人的气息与魅力,但对于一个城市,有这些地方让我们透视一个创作者的养成、灵感蓬发的泉源,想必能丰富我们的艺术滋养,增添人文的气息。
(作者是《联合早报》高级多媒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