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和经合组织虽然保持着一定距离,也维持着对话和往来关系。
总部位于巴黎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被称为发达国家俱乐部。原本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马歇尔计划为契机,创立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欧洲经合组织),在美国和加拿大加入后,于1961年变成经合组织。日本于1964年加入,是亚洲第一个加入的国家。作为发达国家俱乐部,经合组织在世界上拥有压倒性的经济实力;正因如此,也是创造世界经济规则重要的平台,而且作为智库也积累和公开很多数据。
但是,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并非经合组织成员。中国把自己定位为发展中国家,批评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秩序,自然也和经合组织保持距离。从现实来看,中国无法接受经合组织开出的加盟条件。在诸多条件中,有些涉及民主主义和市场经济。具体来说,也有一些必须但不容易满足的标准,例如官方发展援助(ODA)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国际能源署(IEA)的石油储备比率等,因而中国对加盟踌躇不决。
但是,中国并非敌视经合组织,也保持着一定的关系。2007年中国成为经合组织的关键伙伴国,2015年时任总理李克强访问经合组织总部,宣布加入经合组织开发中心,同时同意推进2015年至2016年的合作项目。而且,2016年以来,李克强邀请经合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主要成员,在北京召开 “中国+6圆桌会议”。这是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框架下的举措。李克强主持2022年12月第七次“中国+6圆桌会议”,然而在2023年3月就任总理的李强,却没有直接继承这一框架。2024年12月,李强创立“中国+10圆桌会议”的新框架。这是在李克强“中国+6圆桌会议”的基础上,附加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等几个框架而成,经合组织秘书长科尔曼出席该会议。
如上所述,中国和经合组织虽然保持着一定距离,也维持着对话和往来关系。这也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治下取得进展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合组织有望形成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治理的一个节点。
另外,近来经合组织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即成员国的急剧增加。经合组织曾经被称为发达国家俱乐部,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成员国不断增加,最近更是要将“新兴国家”拉入伙。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在扩大,不断有新兴国家加入。经合组织也在扩大,东欧、波罗的海各国自不必说,韩国、以色列、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等亚洲、拉丁美洲国家都在推进加盟。目前,亚洲的泰国、印度尼西亚,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等已成为加盟候选国,2025年二十国集团(G20)的主席国南非,有望成为加盟候选国的消息被热议。
经合组织的成员国、加盟候选国增加,无疑反映经合组织有秩序向全球拓展、扩大影响力的意图。另外,从经合组织成员国的GDP总和,在世界经济地位下降到50%的状况来看,可以认为经合组织希望通过增加成员国来维持影响力。如果这个动作能在比较缓慢的进程下推进,经合组织或许可以成为维持现有世界秩序的重要平台,如国际货币基金、世界贸易组织那样,在一定程度上将中国拉进来。但是,如果再次强化过去发达国家俱乐部的色彩,就很难维持作为纽带的功能。在这方面,美国政府的一举一动实属关键。
作者是东京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