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仅美国的制度与结构性问题束缚了第三势力,马斯克个人也不是真正具有开拓性的政治人物。
美国科技富豪马斯克宣布正式成立新政党美国党,并宣称要打破美国政治垄断,对抗“浪费与贪污”。美国党真的能够打破共和党与民主党的两党制格局和垄断吗?是否能制衡日益独断的特朗普政府?
笔者对这些问题都持消极看法。美国的政治体制、选举制度、社会环境,决定了美国几乎必然的两党制格局。
美国是总统制国家,天然利于大党推选候选人竞争最高权力宝座,而不像议会制国家那样,容易形成分散的多个中型政党分享权力。美国的总统和国会选举制度,都是选区内“胜者全得”模式,进一步限制小党的发展;参众两院议员均由全国若干个(参议院100、众议院435)小选区选出,没有任何投给政党的比例代表制席位。这非常有利于根基深厚,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大党,不利于累计有1%至10%甚至更高支持率、但支持者分散而无法拿下任何一个选区相对多数的小党。
美国社会长期以来已形成“自由”对“保守”的基本政治格局和社会氛围,分别由民主党和共和党所代表。民主党和共和党又长期形成均衡态势。两党从意识形态、社会关系、利益联系,都已深深扎根美国社会,难以撼动。从19世纪中期,已逐渐形成这两党的“五五开”式分立对立,第三方无力打破。
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美国都不乏一些人组建政党、单独参选总统或议员,试图挑战两党格局,但无一例外都失败、边缘化。如美国历史较悠久、在第三势力中影响较大的绿党、自由意志党,每次总统和国会选举都会派候选人参加,但从未直接获得任何席位(仅有一次共和党人议员转为自由意志党的例子)。还有几名当选国会议员的独立候选人,参选和当选后都挂靠到民主党方面。这些极少个例对美国政治格局影响微乎其微。
富豪以独立身份参选总统亦有先例。1992年美国商人罗斯·佩罗参选总统,获得18%选票,创下第三势力记录,但仍明显低于民主共和两党候选人,根本无望胜选。他1996年再次参选,仅获8%,并淡出政坛、迅速被公众遗忘。
以上案例说明,在美国的体制和环境下,两党制根深蒂固,没有第三势力可以打破格局、挑战两党。即便有些本属第三势力的人跻身主流政坛,也须要挂靠民主党或共和党。如桑德斯挂靠民主党、班农挂靠共和党,社会主义者与民主党有时结盟,极右自由派茶党进入共和党体系。这更加反映两党制的强大,第三势力要么依附,要么被边缘化。
共和党和民主党为自身利益,也积极维护两党制的现状,而拒绝改革体制。尤其共和党受益于选举人团制和小选区制,更激烈反对诸如增加比例代表席位的、利于多党制的体制和选举改革。
美国大众虽有部分人不满两党政治垄断格局,但大多数民众还是被容纳到民主党或共和党其中一方,愿意与两党共同维持现状。少数人的不满同样像第三势力那样被边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马斯克还是其他人,都无力改变现状。种种制度、历史习惯、既得利益方的阻挠,已将两党模式牢牢地与美国国家镶嵌在一起。即便是作为世界首富、擅长政商结合、颇有个性与魄力的马斯克,恐也无法撼动。
不仅美国的制度与结构性问题束缚了第三势力,马斯克个人也不是真正具有开拓性的政治人物。虽然他作为世界首富,又研发特斯拉、发射星链,还助推特朗普当选总统,但这些都只能说明他的商业天赋高、创造力强,并对政治人物有重要辅助作用。但马斯克并没有独自开创一个足以问鼎总统宝座、改变传统政治格局、与主流政党分庭抗礼的能力。
马斯克的政治主张也大多与共和党重合。如减少税收、减少政府开支、更多商业自由等,与共和党中激进经济自由主义者无甚差别。即便发表一些批判特朗普和共和党的耸动言论,也不能提出可靠的替代方案。他本质上只是不满意特朗普及以“MAGA”为口号的右翼草根民粹的部分行为,又与共和党建制派不睦,才成立新党,而无真正独立而完整的政策纲领,更无捍卫自由民主和权力分立等理想追求。
所以,马斯克除了能吸收很少的不满特朗普政府、与特朗普及其政府团队有个人嫌隙的、且精英色彩较浓的右翼人士,恐怕难以得到更广泛的支持。他所获的支持很可能不到美国选民3%,且有限的支持也可能随时间流失。这样的支持率,恐怕也不能在国会取得席位,更不可能夺取总统大位。
当然,马斯克创立美国党,确实能在一定时间内加剧美国保守派的内讧,让少部分共和党人投向他或骑墙观望。二次当选总统、在国会保驾护航、最高法院“一路绿灯”下“所向披靡”的特朗普,会多受一些掣肘,保守派内部也多一条裂痕。但由于两党制根深蒂固、特朗普在保守派中威望巨大、马斯克的多数主张与特朗普也并无区别,马斯克创立新党对特朗普的冲击和制衡可谓极为有限且会很短暂。
长远来看,马斯克的美国党几乎必定会泡沫化、边缘化,要么默默无闻,要么解散且成员重归共和党、保守派重新统合。至于马斯克本人,同样只能在被边缘化和重新投靠特朗普之间做选择,没有其他选项。
作者是旅欧中国作家、国际政治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