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咏红:中国经济来到半年转折点

2025年过了半程,中国上半年的官方经济数据开始显山露水。新公布的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降四个月后转增,但勉为其难只涨了0.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降幅则扩大到3.6%,是2023年7月以来最大降幅,也超过经济分析师预期,凸显工业品过剩的局面更为严峻,内需乏力,通缩阴影挥之不去。

在中国官方话语中,“通缩”这个经济学术语是有些暧昧的避讳用词。据美国《华尔街日报》去年底报道,中国领导人曾经问身边的顾问:通缩有什么不好,大家难道不喜欢东西便宜些吗?也许是因为如此,中国官媒较少见到用负面角度谈“防通缩”,更多的表述是寻求“再通胀”。

从经济学角度看,百物跌价确实是隐患,如果恶化到一个程度,陷入通缩螺旋,更是危险的恶性循环。这意味着个人和企业资产缩水而负债增加,消费和投资因而下滑,接着是企业利润下降、裁员与失业,经济衰退,严重的话还可能触发债务危机。日本自19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后,就经历了近30年的长期慢性通缩。

中国在疫情结束后就一直面临通缩压力,虽并未陷入螺旋式通缩,却也一直无法根本性扭转通缩态势。今年5月尽管央行降息又降准,中国政府还出台了国家补贴政策,通过鼓励大件商品“以旧换新”来刺激消费,市场殷切期待的“再通胀”仍迟迟不见显著成效。

中国今年第一季经济增长了5.4%,高于官方定下的5%左右年增长目标,5月消费增速亮眼,但隐患也始终在。接受路透社和中国财新网调查的经济学家预测,第二季度经济增长将减速到5.1%或5.2%。其他经济指标也会不同程度放缓。根据路透社对40名经济学家的调查,中国第三、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速预计还将进一步放缓到4.5%和4%,全年达不到5%左右的官方目标。可见官方对外表现得较有信心,市场可没有底,一些专家呼吁高层在下半年继续出台刺激政策的声音渐响。

最近到北京出差,一面享用各种附送服务与外卖平台琳琅满目的打折优惠,一面感觉到北京物价似有倒退,商场里的购物者也少了。私下请观察人士评估当前的企业氛围,得到答案曰:“跟很好的时候比,当然是不好。”市面上,一般市民生活平静,不见明显的压抑气氛,学者解释那是因为某个状态久了大家都会习惯,加上负面的媒体报道少,舆论讨论少,大众对宏观经济压力的感知也剩下个模模糊糊的概念。观察人士认为,这也是一种应对,如果讨论得太多,确实会加剧负面预期,让观感成为事实。

上述图景显示中国经济在平稳下的复杂。野村证券的分析师陆挺对中国下半年的经济预测就趋向谨慎。他本周发布的报告说,过去几年里,中国经济都在年中走到转折点——上半年的乐观预期过了年中就变味,今年也将一样。

野村的报告认为,中国的需求在下半年将出现断崖式下降,中美贸易战导致的出口下滑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其余大部分的原因来自中国内部,包括官方在5月中发布,如今已全面落实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这纸条例可能让餐饮业零售额增速从上半年预期的5%,大幅放缓至下半年的1%;拖累整体零售额增速0.5个百分点。

中国友人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出台后,在各级地方政府层层加码铁腕执行下,不少体制内人士还真吓得不敢聚会吃喝,有高级别体制内人员连出席子女的婚礼都不敢坐下来用餐。众多高级餐饮企业的处境因此雪上加霜。

其他中国内部的经济问题,比如房地产市场低迷,“以旧换新”政策效力减弱,还有官方化解产能过剩的行动,虽然可让相关领域在长期内健康发展,但短期内却会带来原材料需求和投资下滑的冲击。

许多观察人士都说,高层对经济问题也很着急,“通缩”一词虽不提,但是企业竞争导致的低价现象已引起最高层的关注,并下决心治理俗称的行业“内卷”。7月初举行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要“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提升产品品质,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在这前后,中国官员和媒体针对内卷式竞争的批评更为直率,由上而下吹响“新一轮反内卷式竞争冲锋号”,不仅包含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还涉及光伏、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新兴产业。中国开始调整产能过剩局面,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这是平衡国际贸易的有益举措;对中国而言,这也是改变国内需求与产能失衡,保证经济长期稳健发展的必要举措。这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本质上也是一场深层次的综合改革,既需要时间调整,也需要政府与市场合力,在税收、政策支持与市场法规上都有所配合。如果改革到位,中国经济更为可期,但官方眼下只能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平稳渡过下半年为优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