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读陈志锐博士9月20日于《联合早报·言论》发表的《重塑深度阅读的生态》一文,我想在这里呼应他的说法,在这网络、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AI)高度普及的年代,深度的文字阅读其实比以往都更为重要。
除了高等教育之外,阅读就是最快累积文化资本的方式。文化资本累积得够雄厚,可以轻易地将文化资本转换为其他资本的形式——当然,这不是阅读的唯一目的。重要的是,一个广泛阅读的社会,有助于减少社会在文化和智识上的贫富差距,较不容易被网络上的假新闻和假讯息情绪操弄,有助于社会团结以及和谐。
广义的阅读,形式当然是很多元的,文字阅读以外,看电影、看剧也是阅读,听广播、播客也是阅读,逛博物馆看展也是阅读,和一个人坐下来聊天,听他分享他的人生经历,也是阅读。
但文字阅读还是有特殊性的。若干年后,可能人类的科技进步到知识可以用某种仪器,直接灌进大脑里,但直到今天,人类的文明还是建立在文字的书写和阅读上,包括教育和学习。没有任何学术成果,是跳过文字直接用声音或影像发表的。
文字阅读是吸收资讯最有效率的方式,比方说这篇文章,读者可能一两分钟就看完了,但如果要听我用讲的,可能需要10分钟或更久。在很多时候,影像或声音的内容,其实都是文字内容的再制,比方当你看一个YouTube或听一个播客谈论一个议题或分享一个故事,发表的人也是看了一本书,再把相关的内容讲给你听。所以,如果一个人不做任何文字阅读,那他就已经和很多知识绝缘了。
严格定义上的文字阅读,是看“书”才算,无论是纸本书还是电子书。因为很多很深层和复杂的概念,是须要一个定量的文字才能表达的——10万字20万字或更多。如果一个人只是看脸书,那他的阅读是很碎片式的,无法接触到很深刻的东西,只有浅薄。
深度文字阅读也有很多健康上的好处。医学研究显示,阅读书籍能够有效预防失智,进而延长寿命。阅读也有助于降低压力和稳定情绪,对他人更能有同理心,也拥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
要能够持续性地推广阅读,公共部门扮演关键的角色。如同有保健促进局推动健康相关的政策,政府在阅读上也须要有全盘的计划。否则,新加坡的租金成本越来越高,中小企业越来越难经营,本土的出版社和书店也会越来越少,新加坡的书展规模的确一直在萎缩。
除了寄望于政府的政策,在个人的层次,言教不如身教,如果我们希望下一代多阅读,就要先从自己这个世代做起。只有当“深度文字阅读是必需和重要的”成为社会普遍的共识,相关产业才有蓬勃发展的可能。
(作者是医生、新加坡书籍理事会理事、草根书室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