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来西亚的国立大学新生录取结果在每年9月放榜。几家欢喜几家愁,每年这时候都会传出许多高分落榜者的不满,也使得高等教育部必然成为众矢之的。今年在马来西亚高级教育文凭(STPM)考获满分的两位学生公开申述,无法进入第一志愿的马来亚大学会计系和法律系。前者仅获分配第五志愿的理科大学管理系,后者完全未被录取,再一次引发关于国立大学录取制度的许多讨论。
争议的主要焦点在隐性种族固打制(quota system)、成绩通货膨胀(grade inflation)以及名额有没有被全额学费渠道所占用。最后,就有关问题所引发的后果,尤其是导致人才外流,应是马来西亚政府必须关注的,因为若无可扭转,将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
首先,马来西亚宪法第153条(1)规定,国家元首有责任确保:一、马来人和沙巴、砂拉越土著具有特殊地位的保障;二、其他族群在宪法明文所赋予的合法权利。另外,宪法第153条(8)提到有关高等教育学额被保留(reservation of proportion)予土著之规定。从有关条文来看,大专学府的录取办法不完全采用绩效制而是种族固打制,在实行上具有宪法层次的明文背书。
过去,土著与非土著在国立大学有55比45的配额,这个配额虽然在数十年前已经废除,政府多次信誓旦旦地表明,目前国立大学皆以绩效为基准来录取新生。然而,这背后却隐藏一个挥之不去的种族因素。进入国立大学的主要途径,除了等同于A水准的STPM考试外,凡是中五毕业考取等同于O水准的马来西亚教育文凭(SPM)后,成绩优秀的学生得以直接进入大学先修班(matriculation,仅限理科),之后再透过这个平台的评鉴进入国立大学。然而,大学先修班的录取比率为土著90%、非土著10%。由于STPM与大学先修班的成绩评鉴方式有别,再加上前者常被坊间视为难度极高的教育制度,因此,要在STPM考取满分,难度肯定高于先修班。
虽然两个管道的制度和得分评鉴标准有非常大的差别,但是却在录取的比分上采取一致标准。换句话说,一名学生在STPM若取得近乎满分3.9的成绩,即便考试的难度非常高,但是若另一名大学先修班的学生取得4.0满分成绩,则后者将被优先录取。因此,在两个源流程度且难度不一的情况下,再加上大学先修班看似更容易被录取且又有种族固打,难免让人在讨论有关大学录取问题时,抱持种族偏见。以数个最热门的科系为例,2023年录取的新生中,STPM和先修班在医学系的录取人数,分别为23人和939人,药学系则分别为10人和472人。STPM虽是A水准级别的文凭,但讽刺的是,以上两个科系的录取人数,仅占2.4%和2.1%。
以上述取得STPM满分但无法进入马大会计系的同学为例,再把课外活动分数纳入后,总成绩为3.99(满分为4分),但是在申请只有80个名额的马大会计系时,排名竟为第1129名,排在前面的1127人的总成绩全为满分。由此可见,导致许多学霸无法被顶尖大学录取的原因,在于太多学生取得满分(无论是大学先修班或STPM),有关成绩通货膨胀的问题因而产生。
虽然大学先修班的种族固打制,间接或直接影响到国立大学录取的公平性,但是首相安华已经公开表示,若政府废除种族固打,将会因为得罪马来或土著选民而败选。在浓厚的种族与政治因素笼罩下,这个问题未来仍将无法有效解决。像上述两位取得满分但无法进入前三志愿科系的学生,在申请新加坡两所大学时皆根据第一志愿获得录取。
根据马来西亚内政部的数据,在今年前六个月,已有6060名国民放弃国籍移民新加坡。2024年全年人数更是高达1万6930人。9月初,马来西亚出生的澳大利亚外长黄英贤透露,有17万2000名澳洲人是在马来西亚出生的。这两个数字凸显的是不折不扣的人才流失问题。
马来西亚人才不断外流,问题可能源自于经济、币值、工作机会等因素,但是教育机会欠缺公平性,也是导致人才不断流失的主要原因。由于该议题与种族政治和土著特殊地位有着剪不断的关系,加上当权者没有魄力来抵抗种族民粹主义的压力,因此,大学录取争议恐怕会年年上演,人才与专业人士则不断往国外移动,将是无可避免要付出的代价。
作者是马来西亚默迪卡民调中心研究员
华社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