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北京与斯洛伐克总理菲佐会晤时说:“关于乌克兰加入欧盟,我们从未反对过;至于北约,那是另一回事。”
将“放弃加入北约、换取进入欧盟”作为停战框架的折中选项,表面上兼顾多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莫斯科对北约东扩的核心安全焦虑;为乌克兰提供经济与制度锚点,通过欧盟规则与资金杠杆推进重建、市场准入与法治改革;提供西方一条政治退路——既避免北约直接卷入作战,也减少乌克兰长期处于不确定状态,成为不稳定的地缘政治焦点。
但如果欧盟为乌克兰开辟入盟快速通道,势必要在价值标准与地缘政治之间作出罕见的妥协。欧盟的哥本哈根标准要求成员国具备政治稳定、民主治理、法治与市场经济等基本条件。然而,乌克兰在反腐败、寡头经济和司法独立等方面仍不完全达标。若因地缘政治特殊性,放宽标准纳入乌克兰,欧盟内部必然出现反对声音。此外,虽然《欧盟条约》中的“相互援助条款”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但效力难和北约第5条相比。换言之,欧盟成员资格更适合作为停火后的重建与缓冲机制,而非长期安全的硬保障。
除了入盟快速通道这一选项,芬兰模式也是被热议的解决方案。然而,芬兰从未被俄罗斯视为同族之邦,也没有领土争议;乌克兰则不同。俄罗斯政治精英和部分人民将乌克兰人视为本民族,尤其是基辅,被认为是东斯拉夫文明发源地。这使得莫斯科对乌克兰的诉求,超出单纯的战略缓冲,掺杂领土争议和民族认同的深层次因素。
因此,即便乌克兰承诺中立,若缺乏具有执行力的国际保障,俄罗斯可能仍会以历史叙事为依据,提出新的主权或领土要求,侵蚀中立方案的长期可信度。
冷战时期的奥地利方案是另一种中立解决方式。1955年,苏、美、英、法与奥地利签署《国家条约》,占领军撤出,奥地利宣告永久中立并恢复完全主权。然而,奥地利的国家主权从未被大国质疑,也没有与大国的领土争议。当时,东西方大国在中欧已达成战略均衡,各方均无将奥地利纳入势力范围的意图。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乌克兰的现实。莫斯科的诉求不仅出于战略缓冲,还涉及领土和历史认同的修复。基于这些结构性差异,强行照搬奥地利模式仅可能带来短期的缓和,难以回应俄罗斯的战略诉求。因此,奥地利模式并非根本出路。
不管哪一种方案,和平能否持久并不取决于停火文本本身,而在于背后是否有可执行的安全保障和履约机制。若乌克兰边界的最终地位缺乏可检验的国际承诺,所谓和平协议可能沦为慕尼黑式的绥靖,表面止战,实则为未来纠纷埋下隐患。
或许,未来会出现一种新的乌克兰模式,不仅处理领土和主权问题,还涉及民族认同与国家身份的深层次冲突。这种模式为类似国际争端提供新思路,尤其是在解决国家主权与民族认同交织的复杂问题时。
现实主义告诉我们,国际关系的核心并非道德,而是利益的交换。乌克兰问题的最终解决,不会是任何一方的完全胜利,也不会是某一方的屈服,更可能是一场复杂的利益交易。
战争终究要停下。和平代价高昂,但没有切实保障,和平只是空洞承诺;而不面对现实,理想也终将屈服于炮火。
(作者是退休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