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健:AI交响曲其实只是炼金术?

近年世界一片鼓噪“人工智能(AI)时代来了”之时,从生成式AI的横空出世到人形机器人的惊艳亮相,媒体与科技巨头不断描绘着一个智能革命即将到来的未来。

然而,在这片荣景之下,是否隐藏着被刻意忽略的真相?英国AI专家托比·沃尔什(Toby Walsh)在著作《AI造假》中,系统性地揭露AI世界无处不在的炒作、模仿与骗局。他提醒我们,在拥抱AI之前,必须先理解AI目前仍只是个非常早期的炼金术式希望。 

沃尔什指出,人工智能这个词从诞生之初就充满误导性。它暗示机器能像人类一样感知、推理与学习,但现实远非如此。事实上,AI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假冒史”。古有在棋盘上战胜拿破仑,实则由真人棋手藏身其中的“机械土耳其人”。2017年面世的人型机器人Sophia,虽然皮肤、脸蛋、造型十分逼真,一时进占各大社交媒体页面,可是Sophia在镜头前的对白和动作,乃是经过仔细编程编排的演技。任职Meta的AI专家杨立昆曾撰文,批判如此虚假的机器人为小把戏。

炒作不仅来自外部,更源于产业内部。沃尔什直言,AI研究者往往过于乐观,严重低估技术难度,却又过度宣传贡献。语音识别与对象识别等如今看似普及的技术,背后都经历数十年的沉寂与失败,与一夕爆红的大众媒体印象大相径庭。

沃尔什认为夸大AI的手法和在硅谷的风气相关。不少创新科技企业宣称以车库创业起家的故事可能是假的。这种假冒不仅是历史趣闻,更是一种商业策略,比如2019年MMC Venture调查显示,欧洲竟有高达四成的AI初创企业,核心产品与AI毫不相干。这些案例都反映创科界一种危险的习惯:为了成功,隐瞒真相,甚至游走在伦理与法律的边缘。 

当AI试图模仿人类时,影响远超技术本身。ChatGPT虽然强大,但沃尔什认为它与早期的ELIZA聊天机器人一样,本质上缺乏对语言的真正理解,只是透过庞大资料模拟出的高仿品。此外,AI产业的光鲜背后,还隐藏着极其讽刺的人工。许多AI算法的训练,依赖的正是肯尼亚、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数据工厂里低薪劳工的繁琐标记。我们所以为的“智能”,其实是建立在大量人力之上。

更令人担忧的是,当这种模仿被用于更复杂的场景。例如Deepfake技术伪造的政治影片,包括在2022年俄乌战争初期,网上流传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呼吁投降的深伪影片,普通人要辨别这些深伪并不容易。或是如电影《云端情人》中,男主角与AI情人产生的情感羁绊,我们分辨真实与虚构的能力将面临空前挑战。 

面对AI的种种乱象,我们该如何应对?沃尔什在书末给出清晰的行动指南。他呼吁,AI领域的专家应停止将技术拟人化,并审慎对待自己的言论,避免无谓炒作。更重要的是,须要建立有效法规,如欧盟的《人工智能法案》,为AI技术划定风险等级,设立明确的红线,防止用户被欺骗。我们应聚焦于解决真正困难的问题,让AI辅助人类,而非仅仅模仿人类。

也许真正的智慧始于戳破虚假泡沫。在科技影响下的未来,辨别真伪的能力将是人类最宝贵的资产。沃尔什提醒我们该以诚恳、负责的态度来审视AI所带来的潜在革命性技术,让AI可以接替人手,做单调重复的工作,改善劳工产能。但现时的机械人,有的只是一再重复指令而已,并没有传感、推论、行动和学习的能力。人类则有更多时间,发挥思考、判断、创造或同理心的能力。

作者是南洋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