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国防分析研究所研究员、前助理国防部长帮办施灿德(Chad Sbragia),星期三(9月17日)在北京香山论坛对话上说,美国战争部长赫格塞斯上周有关“不寻求与中国冲突”的说法,标志着美国政策出现“重大转变”,特朗普政府正寻求与中国“共存”之道。
施灿德在场边接受媒体采访时还强调,眼下唯一重要的是:中美不要开战,否则世界不复存在。
与施灿德同台的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则回应,如果美国能在台湾问题上支持中国和平统一,将极有利于中美实现和平共存。
北京香山论坛星期三至星期五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星期四举行开幕式。
在中美刚结束马德里回合经贸谈判、两国领导人即将通话大背景下, 施灿德与吴心伯围绕“大国正确相处之道”主题展开对话,座无虚席。
在主持人提问后,施灿德发言时首先指出,赫格塞斯上周与中国防长董军通话时提出,“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冲突,也不寻求中国政权更迭或扼杀中国”的说法,“独特且史无前例”。他认为,这“标志着美国政策的重大转变”,特朗普政府正寻求与中国共存之道。
不过他也强调,共存未必意味友好或高度和平状态,而是双方意识到要建立有助于避免军事危机或冲突的词汇、理解与机制,并搁置南中国海或其他地区的议题。
施灿德说,经贸谈判让双方都明白,彼此决心捍卫自身核心利益,绝不接受单方面妥协。但双方同时意识到,各自存在相互制约的薄弱环节,最终须展开合作。他认为,经济谈判为探索中美关系发展模式争取了时间。
他也说,中美双方长期以来对对方所持的各种预设,也逐渐证明是错误的,包括美国一直以来希望影响中国,但这不可能实现。双方逐渐意识到,两国存在避免危机与冲突的共同利益,须以新机制去打交道。“问题是,目前不确定双方是否真有意愿去推进,因为两边仍觉得自己有优势”。
施灿德强调,中美之间存在成千上万个问题,台湾问题是其中之一。两国共存的核心在于双方必须认识到,维持稳定关系应作为战略政治诉求的首要任务,那些可能引发抗议、危机或冲突的次要问题,都不应凌驾于维持共存关系、稳定局势之上。
当主持人问到中美领导人若会面将触及哪些议题时,施灿德评估,那会是寻求两国关系重大转变,“从美国视角看,或能将其描述为中美关系的彻底重置(reset)”。
吴心伯回应施灿德对赫格塞斯发言的分析时强调,关键在于美国做了什么,而不只是说了什么。他说,美国据知仍在试图动员亚太盟友加入对华施压阵营,特别是在台海问题上,所以美国高官讲话“不具说服力,也不让人放心”。
他说,中国接收到关于美国亚太政策自相矛盾的信号,希望中美领导人会面时,特朗普能给出明确且权威的表态,因为许多问题——不仅是经贸问题,还包括台湾、南中国海问题等——都将在此框架内处理。
在回应施灿德提出中美共存说法时,吴心伯强调,台湾问题是决定中美两国能否和平共存的关键。他说,如果美国能够在台湾问题上支持中国和平统一,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将能极大促进中美两国实现和平共存。
外界评估,特朗普和领导人有可能在10月底前后会面,地点可能在中国,也可能是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于韩国举行期间。吴心伯呼吁,特朗普若来到中国,应公开表示支持中国和平统一,并称这将让他有机会赢得诺贝尔和平奖。
吴心伯还说,研究美国30多年让他深信,美国人有时只信奉强者逻辑而非弱者逻辑;中国今年打贸易战用了有效的稀土牌,这将是中国未来积极影响和塑造美国对华政策的范例。“你不能乞求美国对你友好。你不能向美国投降来换取共存。你必须奋斗、抗争、谈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