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初有幸认识莱佛士书院方言学习推广兴趣小组“莱讲方言”创办人之一的郭璟佚。因潮语学习引发的兴趣,这名服兵役的“后生囝”在闲暇时间,除了追溯本身家族史,也在所属的凤廓汾阳公会整理和研究宗亲在新加坡和潮州家乡的资料,并以双语编写出公会第一本周年庆特刊。
方言是新加坡华人根的纽带,更是传承传统华族文化重要的成分。潮州方言牵动不少带有语言元素的文化如潮州歌册、歌谣、潮剧、铁枝木偶戏、善堂文化、徳教文化等。潮籍团体一直积极开办潮语课程,就潮州八邑会馆而言,已连续办课20多年。几十年来本地出现不少同潮语相关的书籍,但为新加坡近代潮语学习掀起新篇章的,是近年陆续推出、符合本地语言环境的潮语学习辞书和教材。
1886年,新加坡潮籍法庭翻译员林雄成为促进英国人学习潮语和潮人学习英语,编集中英文对照的潮语手册Handbook of the Swatow Vernacular(译为《英潮土语词集》)。百多年后,曾担任中学马来文教师40多年的吴英俊,把多年记录的潮语实用字词,综合自己的中英双语能力编成辞书,分别于2017年、2018年、2020年出版《潮州口语集释》《呾呾潮州话》和《新编潮州口语集释》,其一的“外语借词”篇反映本地潮州的独特地方化。他于2021年更编著以选择题为主的潮语练习读本《学呾潮州话60课》,让潮语学习者练习和测试语言学习进度。
吴英俊的潮语辞书,运用中国广东省教育部门1960年公布的潮州话拼音方案,呈现的潮语词汇和句子大多附上新加坡人熟悉的中英文对照。除了惠及只谙华英语的潮语学习者,也让不少只口操潮语者认识同潮语相关的中古汉语文字。醉花林俱乐部和潮州文史学会每年主办的“来拼潮州话啦”潮语比赛,就以识潮语正字为主,旨在加强潮语文字文化的认知,消除方言是“有音无字”的误解。
另一方面,由佘贵文设立的learnteochew.com潮语学习指南,强调口语表达,注重语法和罗马拼写而不是严格的汉字写法。指南采用1960年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IPA),也突出潮语与华话不同的语法和用法,并通过拼音转录真实口语示例,展示潮语的实际使用方式,有别于其他单以词汇或句子的潮语学习网络平台。
新加坡潮州文史网络平台“潮铺”于2022年推出多媒体双语早教图卡《我是潮州囝——一百二十精选潮语词语》,专为父母和幼儿共同学习基础潮语词汇而设计。据 “潮铺”提供的资料,早教图卡和潮语辞书的网上订购,不仅来自新马泰港和亚太国家,也包括欧美国家。这些采用中英对照的潮语教材,让潮语走出潮州社群。更重要的是,一个拥有词汇和发音记载的语言,会被赋予更强的生命力和延续性。
当然,语言学习不能只靠啃课本,须多听多讲。我们可通过958城市频道电台和melisten博客收听潮语新闻,也可在YouTube上聆听刘晓义录制的潮语《新加坡,老故事》系列。此外,潮籍团体可考虑在会所定期举办交流会,鼓励学习者用潮语交流。
家庭乃是语言学习最佳环境,但今天非家学模式已是潮语学习的新常态,打破方言必靠家传或从小培养的局限,让人有机会随时随地学习方言。虽然现有教材尚未完整,部分词汇、发音和文字写法也有异,但教材的出现,已为自学和授课的潮语学习模式打下基础。希望将来我们可以在这基础上,拟定较完整的教材和正规语言水准鉴考形式,让潮语学习如同其他语言学习。
我们是不可能重回那个每个潮州人都会听讲潮州话的时代了,但可以拥有一群不仅掌握听讲能力、也能用潮音阅读并写出同潮语相关文字的潮州人和非潮州人。郭璟佚坦言,因接触潮语而学会很多汉字和词汇,提高了中文水准,让他较容易编写特刊全部中文稿。相信在潮语拥护者的不懈努力和坚持下,我们可以克服大环境局限,塑造新一代潮语学习模式,让潮州方言文化和华族文化传承下去,也为新加坡的多元文化保留多一分色彩。
作者是新加坡潮州文史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