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玲:当新加坡变得太贵 企业还能留下吗?

不久前,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公布最新的《世界人才排名》,新加坡从原本第2名跌至第7名。报告指出,虽然新加坡在教育与人才准备度方面仍有优势,但高昂的生活费与有限的教育投资,正逐渐削弱吸引与留住人才的能力。

作为一名企业经营者,我对此感触良多。过去几年,我们公司在本地逐渐成长,但同时人力与租金的双重成本却一路攀升。多番权衡后,我们不得不将大部分营运转移到印度,既是为了控制成本,也是为了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个决定,带着无奈,却也代表着一种现实:在新加坡做生意,真的越来越贵了。

在新加坡经营企业,最大的两项开支莫过于人力与租金。

首先是人力。新加坡的员工整体薪资水平逐年上升,加上工作准证、征费与配额等政策,使得雇佣外籍员工的灵活度受到限制。企业要么承担更高的薪资成本,要么因人手不足而影响运营。对大型跨国公司来说,也许还能消化这部分开支,但对中小企业而言,每一个涨幅都是沉重压力。

其次是租金。无论是工业区厂房、零售店铺,还是市中心的办公室,租金普遍居高不下。过去10年,许多传统小商户、小贩摊位相继退出市场,不是因为没有顾客,而是因为租金吃掉了利润。企业主们常调侃:赚钱是为了交租。这样的经营环境,难免令人心生退意。

新加坡一向自豪于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然而,人才能不能留下来,不只是看薪资水平,还取决于生活费与发展前景。

年轻一代本地人要面对高房价、高教育与医疗开销;外来人才则会比较区域内其他城市,如班加罗尔、吉隆坡、曼谷,发现同样的薪资在别处能获得更好的生活品质。于是,选择离开就成了合理的决定。

换句话说,新加坡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留不下人才。高成本逐渐削弱本地的竞争优势,也让“吸引与留住人才”成为一句口号,而非现实。

企业的抉择与现实考量

我们公司选择将部分营运外移印度,就是这种环境下的直接反应。印度不仅人力成本相对低廉,而且拥有庞大的科技与工程人才库。相比之下,在新加坡扩张,每增加一名员工,意味着成倍的运营开支;在印度,我们能以更低成本获得相似甚至更强的生产力。

这并非个案。近年来,越来越多企业重新评估营运模式:一些缩减本地规模,保留核心团队;另一些则干脆将区域总部转移至成本更低的城市。短期看,这可能只是企业优化,但长期看,如果越来越多企业选择外移,新加坡是否会逐渐丧失原有的竞争力?这是不能忽视的警讯。

我们能做些什么?

问题已经存在,关键是如何应对。

第一,政策灵活性。在人力配额与外籍员工征费上,是否能更有弹性?不同产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需求不一,若能因地制宜,或许能减轻中小企业的压力。

第二,租金调控。商业地产若完全交由市场决定,势必推高成本。政府是否可以为部分行业(例如小贩、零售)提供更稳定的租金机制,避免因过度竞争而推高整个营商环境的成本?

第三,人才生态。人才的关键不仅是吸引,更是留住。住房政策、教育资源与生活质量,都必须纳入整体考量。如果连本地年轻人都觉得压力过大,更遑论外来人才会选择留下?

第四,区域合作。与其担心企业出走,不如把它看作一种区域化布局。如果新加坡能在制度上与周边国家建立更紧密的合作机制,企业即便外移,也仍能让新加坡在区域链条中扮演核心协调者的角色。

新加坡一直以开放、务实、灵活的精神而闻名,也因稳定的制度与高效的治理,成为全球投资者首选。然而,当越来越多企业因高成本选择离开时,这不再只是个别公司的经营课题,而是整个国家的竞争力正面对挑战。

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于楼有多高、国内生产总值(GDP)有多漂亮,而在于这里是否仍是一个企业愿意扎根、人才愿意留下的地方。

我们必须正视:如果高成本继续推高,而政策与环境无法跟上调整,新加坡的成功模式很可能面临转折。愿这一次的排名下滑,成为我们反思与行动的契机。

作者是公司董事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