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健勇:失去的机会(下)
——朝核危机如何诱发中美新冷战

第二次错失良机,则主要责任在于中国。

2016年至2017年初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之际,朝鲜共进行五次核试验。尽管在2016年3月朝鲜已掌握原子弹小型化技术,但距离真正实现完全的武器化——即核弹与导弹的“两弹结合”——尚需时日,仍处于可逆阶段。这是遏制朝鲜核武企图的最后窗口期。中美原有机会通过联合武装去核,一举扭转朝核进程,却最终未能把握这一战略窗口。

失去的机会之二: 伏波之策与失落的战略红利

奥巴马执政后期,曾多次与中国协调对朝政策,甚至提出联合军事干预。特朗普上台后,进一步加大对朝施压,并将朝核问题与中美经贸议题挂钩,向北京抛出战略筹码。在美方游说下,中国决策层开始意识到,拥核朝鲜已对本国安全构成结构性威胁。

多方资料(包括蓬佩奥与博尔顿的回忆录)表明,中国对美方军事选项曾表现出某种模糊支持,暗示“必要时不会阻止”。然而,2018年3月至6月,金正恩三度秘密访华。首次访华于3月25日至28日进行,仅三天后,3月31日,他便在平壤秘密会见蓬佩奥,商谈美朝关系,并借机大肆诋毁中国。在他首次及随后两次访华期间(5月7日至8日与6月19日至20日),金正恩持续向中方示好,迅速修复并深化中朝关系,成功促使北京立场回归“传统盟友”,有效瓦解中美潜在的战略协作。特朗普指责中国是搅局者,旋即发动贸易战,中美关系由此全面滑入新冷战。

随着外部干预窗口关闭,朝鲜核计划全面提速。2017年9月,第六次核试验(氢弹)成功;多轮导弹试射也相继完成。至2018年4月,朝鲜正式实现核武器化,具备实战能力,实质迈入核国家门槛。至此,去核希望几近破灭。

然而,这一结局并非不可避免。早在2012年6月,中国战略学者伏波曾在内部高级政策刊物《领导者》上,提出解决朝核问题的系统设想。他主张,中国应立即终止对朝鲜无条件经济输血,以切断援助方式迫使平壤在拒绝弃核的情况下自陷崩溃边缘;继而在政权垮塌、美韩借机北上之际主动介入,推动一个“统一、无核、无外国驻军”的永久中立新韩国的建立。

“伏波之策”的真正核心,并非单纯去核,而是通过确立统一后新韩国的国家地位,将朝鲜半岛“奥地利化”,在中美之间构筑有效战略缓冲。

构想虽未向公众广泛披露,却在中国高层战略圈引起震动。2013年初,针对朝核危机可能引发的突变,某位中国军方战略专家提出名为“提灯计划”的预案,首次从战略层面突破以往被动期待半岛分治永久化的保守思维,转而主张主动军事干预。计划的主要思路与“伏波之策”存在一定重合,但未涉及如何确定未来“新韩国”国家地位的关键设想。

“伏波之策”的提出也迅速引起美方警觉。仅三个月后(2012年9月),美国兰德公司高级研究员布鲁斯·贝内特发布题为《为朝鲜崩溃的可能性做好准备》的研究报告,系统分析中国可能在半岛突发局势中实施军事干预的方式与动因,特别对中国出兵控制朝鲜局部领土的可能性及后果,提出强烈警示。设想情境与“伏波之策”高度契合。

事实上,中国当时已具备足够的综合国力与地缘手段,完全有能力通过主动干预,重构东北亚格局,主导关乎自身核心安全利益的区域安排。若果断出手,不仅有望实现半岛无核化,更可通过“奥地利化”朝鲜半岛,削弱美日韩军事同盟,在中美之间建立新的战略缓冲,赢得地缘博弈的主动权。

更重要的是,若中国以“协助解决朝核问题”的姿态与美方配合,不仅有望显著缓解双边关系,还将削弱特朗普政府发动贸易战的政治正当性,为中国争取关键的战略缓冲期,集中精力推进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跳出中等收入陷阱,迈入先进国家行列。

然而,遗憾的是,北京在关键时刻仍选择为平壤背书,错失主导变局的历史机遇,不仅坐视朝核失控,更在战略上自废武功,最终酿成最坏局面:朝鲜核计划全面失控,中美战略互信彻底崩塌,东北亚陷入长期地缘动荡,中国核心利益严重受损。这一切,原本完全可以避免。

在解决朝核问题的过程中,若说第一次错失的机会,是美国在单极时刻坐拥压倒性优势,却未果断终结朝鲜核企图,虚掷自身力量;第二次机会的流失,则在于中国面对美方主动提出大国合作的天赐良机时,因战略短视而弃之不用,既失美国信任,也遭朝鲜轻蔑。

随着乌克兰战争推促朝俄联盟日益紧密,桀骜不驯的拥核朝鲜愈发显现与中国渐行渐远之势,东北亚安全格局因此愈加脆弱与不稳。在中美对抗加剧、朝鲜核独立性增强的背景下,中国对地区格局的主导力,已大不如前。

对美国而言,无论是通过强化“延伸威慑”遏制核扩散,还是默许盟友迈向“事实核国家”并加速军备进程,中国都将面临一个更为稳固、制度化的反华同盟体系,和平崛起所承受的地缘压力,也将随之剧增。

因此,“伏波之策”的错失,不仅成为朝核危机失控的关键转折点,也标志着中美战略互信加速瓦解的分水岭。若彼时中国果敢出手,即便新冷战终不可避,中国也能够处于更有实力的地位,更从容参与大国竞争。

未来是否还会出现新的“伏波时刻”?关键在于中美能否在激烈博弈中,重建最低限度的战略沟通机制与相互理解,并在国际安全的共同关切上实现有限合作。唯有如此,重启之机方才可能——事未必不可为!

自近代以来,东北亚早已不再是国际政治的边缘地带,而始终是大国博弈的前线核心。和平,从不会自然降临,它永远是政治想象力与战略胆识共同铸就的成果。

作者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