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林:让乐龄人士在熟悉环境里安心生活

报载陆路交通管理局获乘客反馈后,近年来已在多个地铁站添置座椅,让年长者及有需要的人在乘车、转车时有“歇脚椅”,此举得到一致好评。

在飞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乐龄人士都有不同程度的压迫感,孤独死的报道屡见不鲜,家有病弱老人的家庭不堪重负,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必须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与应用不断扩展、渗透,没有跟上时代步伐的老人,都觉得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过得有点憋屈。这种情况在中国和新加坡都普遍存在。

笔者在中国的大街上买东西扫码付款时,卖水果的老人却问我能否直接给钱。原来这二维码是她儿子的,所有扫码付款的钱都进了儿子的账户。但她儿子在外地,家里有生病的老伴和年幼的孙子,还有每天摆摊的成本,儿子给的现金根本不够。听到这里,我果断找出纸币付款,拿到现金的老人一再道谢。

在中国,很多老人的银行手续都须要子女帮忙办理,他们识字不多,或不识字,不会操作智能手机、自动提款机,对扫描付款也半信半疑,甚至望而却步。一些老年小摊贩为了方便顾客付款,迫不得已选择扫码支付。但这种付款方式并没有给老人带来多少便利,单独出门消费时还是习惯使用现金。无论是发达的国际大都市还是偏僻的小村庄,都有一部分人生活在社会底层。中国三四线城市的城乡小店铺,一直保持着扫码支付与现金支付并行的模式,店主介绍说,因为有一部分老人只会使用现金,根本没有手机。

中国一些大超市近年出现大规模的熟食区域,菜品种类繁多,价格亲民,还有免费的鸡蛋汤或白米粥,受到很多生活节俭的老年人青睐。但在用餐高峰时段,到处都要排长龙,且都是扫码付款,一些不会扫码支付的老人,只好选择在非高峰时段用现金就餐。对于那些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来说,热气腾腾的饭菜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边,隔着玻璃望餐兴叹的落寞与无助,有谁在意呢?

在人口老龄化叠加少子化的当下,很多中国老年人在家庭里仍然扮演着多重角色,要么照顾老伴,要么接送孙辈上学,还不能退出社会大舞台。他们在无现金支付背景下所遭遇的窘迫,也并不是少数人的困境,他们的需求应该被看到。

新加坡乐龄人士遇到的难题

随着无现金时代的到来,用餐、购物、网购、预约看诊、车卡充值、办理银行业务等,动动手指头就解决了。在诈骗横行的当下,乐龄人士尤其担心操作不当而受骗,遭受财产损失。

乐龄人士去餐厅吃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线点餐的同时,想要了解有什么套餐、折扣、限时优惠、当日特价商品,都须要自己去查询。遇到用餐高峰时段,等待时间更长,变数更大,吃饭更难。

去医院看病,也是一些老人无法独立完成的难题。从网上预约开始,网上操作系统是很多老年人无法做到的。很多大医院已经普及电子支付系统,无现金支付、转账等,都是老年人感到陌生的领域。触屏操作界面让手指不灵活的老人非常为难,一旦点错,又要重来一遍,即便年龄不是太大的一些年长者也无可奈何,望而生畏。

笔者曾经在新加坡巴刹遇到一位老人拿着纸条问路,老人既不会英语,也不会讲标准华语,只会说方言,且不识字。老人拿着写有地址的纸条,在附近绕了几圈也没有找到,不得不找人问路。如果有智能手机,一搜索就能找到具体位置及出行路线、合适的交通工具、途中所花费的时间等,所有信息一目了然,可是对于这样的乐龄人士来说却难于上青天。新加坡虽然在世界上拥有各项殊荣,但仍然有一小部分低收入家庭或特需家庭,还在生存线上挣扎。对弱势群体的态度,体现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在网购大行其道、大型超市独霸一方的时代,新加坡的湿巴刹是一个有温度、有感情的地方。很多小贩和购物的老人都讲方言,大大缩短彼此之间的距离,无形中增强信任感。因此,很多老人家都能在巴刹找到归属感,使用现金与扫码支付都畅通无阻,可以在熟悉的环境里更安心地生活。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工智能时代让发展势头更加迅猛,新事物的频繁出现与更新迭代,必将更加广泛、深入而迅速。乐龄人士腿脚不灵便,力气不够大,视力不够好,手指不够灵活,有时头脑也不够清醒。在社会飞速发展之际,不妨保留或增加一些投币电话、现金充值机、地铁站和公共场所座椅,还有允许现金支付,为他们独自出门时多提供一些便利,必要时热情地伸出援手,别让他们觉得被时代、被社会抛弃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怎样让乐龄人士在熟悉的环境里安心生活?在举国上下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政府近些年来为乐龄人士做了很多实事,地铁站的“歇脚椅”只是冰山一角,需要关照的年长者都感受到这份关怀。

如果说,今天的一些乐龄人士已经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快节奏,现在的青壮年正处在时代的潮头浪尖、各行各业的前沿或一线,应付得来,但多年后,当现在的青壮年人也慢慢步入乐龄人士的行列,是否可以跟上那时候的社会发展速度呢?我们希望自己到那时候被怎样对待,也应该用心对待今天的老人家。

(作者是华文教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