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政麟:幸福在于看到已经拥有的

当我们谈论幸福时,常常下意识将它和“拥有更多”画上等号。我们羡慕别人的高薪、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或者更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我们抱怨自己国家的通货膨胀、房价高企、薪资增长缓慢。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比较世界不同角落,就会发现:原来我们所处的地方,也有许多别人羡慕不来的幸福。真正的幸福,往往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能否看见、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

作为马来西亚人,尤其是住在新山的我,近年来常听见身边人对于生活费上涨的抱怨。确实,相较20年前,如今双层排屋已从20万令吉(约6万新元)飙升至70万令吉至90万令吉;一顿外食轻易就花掉二三十令吉。马国人总会说:生活越来越辛苦。这句话背后不只是数字的堆叠,更是一种情绪上的失衡,一种对过往物价、节奏、亲切感的怀念。

然而,当我站在另一角度,观察曾梦想前往的发达国家,例如英国、欧洲、美国,我开始重新思考幸福的定义。

以工作和税务为例,在伦敦工作,月薪3000英镑(约5180新元)看似优渥,但所得税税率起跳就是20%。也就是说,实得工资也就2400英镑左右。美国更是层层征税,联邦税率最低10%,加上各州自有的税收体系,例如加州综合税率高达30%至40%。反观新加坡,所得税税率在世界相对较低,一般中等收入者约7%,这也成为新加坡吸引外来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谈交通。在伦敦,单日通勤费用可能高达15英镑;巴黎也差不多。新加坡的公共交通系统不仅高效便捷,费用也合理,单趟地铁或巴士票价仅约2新元,每日通勤花费不过4新元到6新元。

回头看看马国,虽然公共交通仍在完善中,但拥有私家车的成本相对低廉。政府长期补贴汽油价格,享有许多国家梦寐以求的便宜油价,这在高油价时代是一种可贵的民生保障。房价更是马国一大优势,外国朋友常对马国宽敞的双层排屋感到惊叹,难以置信几十万令吉就能拥抱这样的生活品质。

新加坡则有政府组屋系统提供相对可负担的住房,让人人有房可住。相比之下,许多发达国家仅一间小公寓就须耗资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本币,还要缴纳高额的房产税、维修费。

当然,幸福感并非只取决于数字,而是源于心理落差。新加坡人也会感慨:5元的一餐看似便宜,其实从过去的3元一路上涨,幸福感反而在减弱。当价格上涨速度超越薪资时,哪怕只是一杯奶茶从2元涨到5元,也足以让人感到生活变得沉重。这更多是变化带来的失衡,而非绝对价格的高低。我们以为幸福来自更高的收入、更先进的制度、更便利的城市功能,却常忽略脚下土地的温柔与包容。

人们常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确实,我时常羡慕新加坡的制度、效率和治理能力。但我也明白,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国家,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完美之处。就像新加坡人或许羡慕马国的土地辽阔、油价低廉、房价可负担;马国人却常羡慕新加坡的高收入与高效率。

幸福的标准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该只围绕着金钱、物质的多寡,而应着眼于心态和感受。不断放大“不足”之处,幸福感自然就越来越遥远;反之,学会欣赏眼前的一切,幸福其实就在身边。

有一句话这样说:幸福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是否意识到你已经拥有很多。或许这正是许多现代人所遗忘的,我们有温暖的家人、还算安稳的生活环境、互相扶持的朋友、有饭吃、有地方住、有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这在某些国家或地区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我曾深深羡慕西方国家,觉得西方月亮比较圆。可当亲身走了一圈,才体悟到:东南亚尤其是新马一带,才是真正适合扎根之地。低税率、社会安定、空气清新、医疗尚可、周末还能轻松出游,不必一辈子为房贷所困。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其实正是最踏实的幸福。

所以,幸福并非总在远方,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换个角度看世界,用一颗知足的心去体会生活,不必拥有一切,也能觉得富足。别让焦虑蒙蔽我们原本拥有的阳光,别让对外界的羡慕,遮蔽我们脚下的土地。

幸福,就是当你愿意张开眼睛,好好看一看,你其实早已拥有许多。

(作者是清华大学的马来西亚研究生)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