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刚:见微知著看60年国家财政

8月7日,《海峡时报》一则报道凸显一些共管公寓年久失修的问题。以实乞纳附近建成屋龄已31年的芬木大厦(Fernwood Towers)公寓为例,几年前就出现电梯经常失灵的问题,有时整座楼的电梯全都失灵,住在高楼的住户只得爬20层楼回家。

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寓的分层地契管理委员会钱不够用,累积基金(sinking funds)无法应付全面翻新电梯的费用,除非所有住户同意额外掏腰包,但许多住户都不愿意这么做,问题就一拖再拖。管委会好不容易才通过决议,征集170万元用来翻新电梯,由200多名住户分摊,每户可分期付款24个月,每月平均300多元。

业界估计,新加坡全岛有约2700个公寓项目,其中有836个至少已超过30年。再过10年,如果无法集体出售,老旧公寓就可能达到1160个,占总数约31%。它们面对的问题包括电梯失灵、漏水、电线老旧等。早期落成的公寓,对累积基金的要求较低,导致无法满足各项大翻新的需要。近年来,一些较老旧的公寓获得发展商青睐,得以集体出售并重新发展,但像芬木大厦等公寓,都因某种原因求售不果。

比起私人公寓,最早建于1960和70年代的政府组屋,更早面对必须翻新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获得政府出面解决,因此,组屋居民没有相关的苦恼,真太幸福了!

这些年来,政府采取多种手段解决组屋老旧的问题,包括选择性整体重建计划(简称SERS)、电梯翻新计划、电线翻新计划、家居改进计划等。私人公寓就没有这样的优惠。就在8月10日,国家发展部长徐芳达又宣布一连串与组屋相关的好消息,包括制定自愿提早重建计划(简称VERS),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分阶段陆续为老旧组屋进行重建。此外,政府也会通过第二次家居改进计划(HIP II)、乐龄翻新计划以及邻区更新计划等方式,协助维持组屋和市镇的宜居性与活力。

相形之下,组屋居民真可说是天之骄子。日常打扫清洁等工作有市镇理事会负责,各种翻新有政府资助,居民只须负担极小的份额,每月所需缴付的服务费和杂费也很少。除此之外,组屋居民能享受到的各种政府财政转移也最多。这是世上仅有的。不过,有些组屋居民还是希望住进公寓,觉得公寓有较大的隐私和更多设施。开始的十几二十年也许还可以,住久了就要面对上述难以解决的私宅问题。

政府不惜工本,大量津贴政府组屋,最大目的是要所有公民居者有其屋,能够感受到这个国家人人有份,培养起归属感和认同感。甚至像马林百列那样珍贵的填海土地,也用以建设一个新镇。在新加坡,人们清楚看到,大部分土地是用来建造组屋的,新镇一个接一个,组屋也越建越现代化,以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土地绝大多数是用来卖钱的,包括卖给发展商建房子(没有政府建组屋这回事),卖给厂家建厂房,如我们熟悉的中国大陆和香港都是如此,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有可与新加坡比拟的公共建屋计划。

组屋的建造、维修和翻新是浩大工程,费用动辄算亿元,长此以往,财政如何持续是个问题。如果像其他国家一样,财政年年赤字,问题就大了。首先,建新房的速度可能要放慢,翻新数量可能要减少,可拖则拖。这一来,老旧的组屋将会越来越多,甚至逐渐沦为年久失修的陋屋区。各种组屋津贴恐怕也非缩减不可。发生这种情况,不管是执政党还是反对党管理的市镇会,就不会那么容易过日子了。它们很可能也会像一些老旧的共管公寓一样,捉襟见肘,最终非得大幅提高每月的杂费和服务费不可。

上述老旧公寓的例子,再次印证笔者过去曾在本栏谈过的问题:建设不易,维修更难,对各种需要投入大笔资金和漫长时间建设的基础设施而言,更是如此。这包括:机场、海港、公路、沟渠、桥梁、巴士、地铁、公园、巴刹、小贩中小、医院、学校、高等学府等。所有这些设施的建设,往往动辄以亿元计。兴建地铁如汤申东海岸线的建设,估计要耗资250亿元。政府在2020年就拟定875亿元的10年地铁发展预算。这样的大笔投入不为别的,只因新加坡岛面积太小,容不下太多私家车,绝大多数人必须能有便捷的公交服务才行。

1980年代,每条地铁线的兴建都要考虑到搭客人数是否能维持收支平衡,比如,早有计划的东北线,就因为估计搭客人数不足而一直拖延建造。后来,政府终于转变思维,不计工本兴建分布全岛的地铁网络,配合同样由政府资助的巴士网络,为民众提供出行便利。根据官方说法,现在每人每趟公交行程,政府都要津贴一元。

地铁的建造费高昂不在话下,维修费用同样惊人。在1980年代投入服务的东西和南北两线,在好几年前因为频频发生故障,必须耗资25亿元翻新。翻新的时间也耗力费时。之后的地铁线都建在地底下,隧道纵横交错,将来要翻新,难度肯定会比部分线路建在地面的东西南北线更大,恐怕也会更加昂贵。同样,巴士车队过了一定时限也必须更新,道路和水管也必须定时维修,机场和海港服务和设施,也必须不断推陈出新。

政府财政如果不预做准备,很容易会出现问题。美国和英国的地铁服务很早就开通,但都因为年久失修而问题多多,问题就在没钱。美国已累积36万亿美元(约46万亿新元)国债,哪有闲情管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维修和翻新?伦敦的地铁也是如此。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公路到处坑坑洼洼,关键也在没钱维修。一般说来,一个国家的基础建设,往往是在经济比较蓬勃的时期兴建的,一旦经济发展无法持续,或者政府频繁更迭轮换,每届政府都只顾短线操作,则各种设施的维修就会被忽略。

我们常说积谷防饥,说到国家储备金,通常也只想到可以帮我们度过非常时期,如冠病来袭、经济衰退等。所谓见微知著,从上述共管公寓的困境我们更须认识到,所有基础设施和80%人口居住的组屋,都须要周期性的维修和翻新,也都需要庞大的累积基金备用。要做到这点,不外两个方法,第一是财政上要量入为出,不能寅吃卯粮。第二是要确保经济能持续发展,帮助百业兴盛。只有这样,经济大饼才能继续做大,改善人民收入,税收也才能增加,使国库充盈,能应付越来越大的各种开支,同时有余钱可以拨入国家储备金,以备不时之需。由此观之,过去60年来,政府秉持的审慎财政政策是正确的。

(作者是前新闻工作者、前国会议员)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