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方政府接连爆出公文抄袭事件。今年7月,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县长的调研稿,与当地五台山景区党工委副书记调研稿内容高度雷同,约390字的全文中有超过320字重复。
同月,广西桂林市平乐县被爆出在当地的防火安全规划中,直接复制粘贴湖南安化县关于水文数据的文本。
类似连地名都忘了改的拙劣公文抄袭现象,并不少见。2017年,陕西神木街头一则户外标语,开篇竟写着“爱国爱家,爱我长沙”,内容取自《长沙市民文明公约》。
2018年,杭州市江干区安监局办公室的文件,出现差旅费按照“丽水市财政局关于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差旅费管理规定”执行的内容。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引述多名公务员称,文件互抄在基层较为普遍,“不仅是本地区不同层级之间,跨省市抄袭早已屡见不鲜”。
中纪委监委网站2023年曾披露公职人员抄袭的八种类型,包括跨地抄、跨时抄、随意填写、临时现编材料、抄自己过往材料等。
其中一例是,杭州拱墅区城市建设发展中心党组成员与各科室中层干部开展谈心谈话22次,但在材料中,22次谈话的人员不一样,时间不一样,谈话内容却一模一样,一字不差。相关责任人受到责令检查处理。
任务繁重 安全至上
媒体报道中,基层公文任务繁重、时间紧是导致出现抄袭问题的大背景。新华社2017年的一篇报道《基层部门为何抄袭成风?》称:“‘传递式’发文、‘共享式’写作,是一些政府工作人员甚至干部常用的套路。”
报道引述西部省份一名省级机关秘书处负责人称:“我一年来要撰写的文件材料有290多份,平均每个工作日至少有一份。”
这名负责人说,有些材料要得着急,当天布置当天要,有的要连夜完成,根本没有精力认真组织内容,因此涉及的文件、材料、领导讲话至少70%是“照葫芦画瓢”。
抄袭公文现象已经多年,但只要不被公开,基层政府就不感到困扰。
《中国新闻周刊》引述东南某地一县级公务员说,有时领导调研仅是到场拍几张照片,讲几句话便离开,却要求提交数千字报告。“没有原始素材,只能编。”
为了提升效率,他和同事们都在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生成初稿,再人工润色。“领导对此心知肚明,还会教我们去外地的政务网站找模板,不要抄本省的。”
报道指出,出现问题,不仅是审核把关存在漏洞,更因为抄袭的成本过低。多名公务员说,在时间紧、任务急的压力下,彼此“借用”内容和“裁缝式”写作心照不宣。“大家都不容易,只要不直接涉及群众利益,互相借用也没什么。”
抄袭也容易确保政治正确。新华社报道引述基层公务员称:“转发文件、模仿写作很多时候也是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
东北一名省级部门公务员坦言,接到上级公文后,一般就原文转发,一般很少会加入“自选动作”,因为这样做“没毛病”。
“就看会抄不会抄”
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搜索“公文写作”,会出现许多类似于“成为笔杆子”“文秘小助手”“如何写材料”等账号分享写作秘籍,都强调“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
这些秘籍指出,要该抄就抄,不要过分发挥自我、要在抄和模仿中进步。一些微信、小红书的博主还公开售卖相关模版,只需29.9元人民币,就能买到一整套公文资料包,包含过往政策文件、领导讲话集锦、《人民日报》优秀句式等。

中国政府公文有严格的写作格式。《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决议、决定、命令、公报等15种法定文种必须按用途选用:陈述情况、汇报工作用“报告”,请求上级批复用“请示”。
这些格式,往往在许多人准备公务员考试时,就需要烂熟于心。
对于市以下的基层执笔者而言,政策、会议精神是由上级传达的,形式是固定的,政策是借鉴外地经验,金句则来自网络。再加上时间紧、任务重,拼接式公文出现不足为奇。
近来谴责公文抄袭的报道变多了,一些自称是基层公务员的网民甚至反问:“连公文都要原创了吗?基层牛马太难了。”还有许多中国民众对公文相似习以为常,认为不必对抄袭大做文章:“县级以下单位的公文,不管抄不抄,没人指着它来推动治国理政。”
还有网民解读,要问责的不是“抄袭”,是“糊弄”。“各位干活的时候要认真,抄可以,但地点、人名还是记得要换一下。”
这些评论带着调侃讽刺,却也带出更深的疑问:政府公文究竟只是例行完成的形式作业,还是公共政策与利益的载体?
上观新闻评论指出,公文往往事关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关涉民生福祉和群众利益,容不得丝毫马虎。评论认为,要解决问题,板子不能只打在执笔者身上。
“要看到的是,很多文件本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或检查而写。形式主义之下,不合理的材料考核要求,恰恰成了催生抄袭的土壤。”
中央政府显然也意识到这一点。2024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国国务院办公厅首次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这是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上星期三(8月6日),中国再次印发这一规范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通知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基层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规定的第一条,就是精简文件。

不过,公开报道显示,过去一年,多地政府为落实减负规定,学习会、部署会并没少开。例如,江西省就表示始终将为基层减负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今年以来,省委常委会会议先后五次专题研究,将相关问题纳入学习教育集中整治,还建立专项工作机制和定期会商研判、暗访抽查等制度。
显然,地方政府为了减少形式主义,也是要通过开会的,监督管理、抽查、总结汇报整治效果,都省不了。
这一过程一定能精简一些流程,但也会无可避免地增加另一些流程。形式主义一时半会很难完全消除,只能希望基层公务员们工作认真,在借鉴学习的时候,把地名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