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我国地铁服务亦须出类拔萃

在短短的40天内,本地发生至少五起地铁故障事件,导致服务延误。最近一起是在8月12日,地铁东北线和盛港—榜鹅轻轨系统,因共用的变电站电源配电板出问题,使11个地铁站和整条轻轨线的列车服务中断。东北线在三个小时的抢修后,全面恢复通车,而轻轨列车服务则在10个小时后,才全面通车。

在这之前,东西线、南北线都出现故障,武吉班让轻轨系统在7月份则两度服务中断。虽然延误的时间相对上不比过去的长,但仍引起乘客的不满与不安。

代交通部长萧振祥8月6日在当天东西线发生故障后发文坦言,近期所发生的地铁和轻轨列车故障事件令人失望。他说,理解每当地铁服务出现延误或中断时,乘客感到沮丧,但官方有能力,也会一定做得更好。

他指出,列车故障无法完全避免,偶尔仍可能发生,官方能做的就是不断改进,改善在延误发生时如何向通勤者传达信息,以及如何引导他们寻找替代路线。

祸不单行,地铁连串事故可能是巧合,但也可能是更深层问题的表征。曾几何时,由于年久失修,地铁故障事件频发。政府投入大量财力与人力,尤其是在地铁资产的添购与维修。

如今,地铁故障频发事件卷土重来,有关官方与地铁运营公司除了解决地铁故障的工程相关问题,也应深入检讨缠绕地铁服务多年的深层或结构性问题,是否依然影响地铁的服务素质。

陆路交通管理局于2023年完成耗资26亿元及长达10年的轨道更新计划,包括更换枕木与牵引电力的第三轨、升级信号系统,以及更新供电系统。地铁公司也把“预防性维修”提升到“预测性维修”,以在问题出现前抢先维修。

即便如此,地铁服务仍然出现连串故障事件。是维修与翻新的速度跟不上,抑或预测性维修的开支不到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抑或企业文化的缺失?针对拥车证标价居高不下, 国务资政李显龙指出,政府不能保证每户人家都能拥车,但可以保证每一名新加坡人都能享有负担得起、便利的交通。地铁服务涉及影响面巨大的民生领域,各方须高度重视。

去年9月底,东西线地铁服务因故障中断了六天。根据陆交局的调查,地铁公司SMRT在维修作业方面,与列车制造商的建议,存在落差。制造商建议每三个月详尽检查油箱,SMRT延长至每半年一次;制造商建议每两年彻底检修列车,SMRT则是平均每3.3年才进行。

另一方面,地铁故障涉及员工的失误。根据SMRT的内部规定,列车轴箱温度一旦超过90摄氏度,列车管理员须向控制中心通报。事发当天,检测系统早已检测到轴箱温度高达118摄氏度,但警报系统未能识别哪一列列车出现高温状况,列车管理员就把警报当作系统误报,未进一步通报或检查。交通部属下的交通安全调查局指出,列车管理员没有受过训练,应对无编号列车出现高温的问题。

地铁列车一般使用期是30年,但涉事的第一代列车已服役超过35年。这是因为疫情导致陆交局订购的新列车,无法如期交付。与此同时,由于新列车的验收日期不确定,地铁公司展延列车的彻底检修期,导致涉事的列车在2018年后的六年期间,未进行彻底检修。

SMRT集团总裁鄞云斌7月31日在业绩发布会上指出,如果地铁公司、陆交局以及列车配备生产商有更好的协调,去年9月发生的地铁严重故障事件是可以避免的。他说,陆交局没有对超龄行驶的列车作出工程与风险评估,而对新列车交付期若有更好的协调,可让地铁公司在彻底检修规划方面,更为周详。

鄞云斌曾在2016年至2020年,担任陆交局局长。他说,“我们需要健全且具前瞻性的发展周期规划、明确的职责分工,以及更紧密的跨机构协作”。

随着地铁设备的老化以及地铁线路的扩充,故障的概率会提高。但正如黄循财总理最近在国庆献词中指出,新加坡必须出类拔萃,才能保持领先地位。新加坡在航空、海港服务等领域,在国际上都名列前茅。地铁服务也应朝这个目标努力,减少故障事件的发生,并维护新加坡高效率的声誉。新加坡有足够的资源,协助地铁公司完成这个使命。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