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加薪是好事 生产力不能掉队

从9月1日起,零售业超过5万3000名本地雇员的最低薪资将再次上调,达到至少2305元。每周工作少于35个小时的兼职者,时薪至少有12.09元。这意味着销售助理、收银员等基层岗位的最低总月薪,到2027年将比目前多390元。

过去几年,渐进式薪金模式(PWM)已在多个行业证明它的价值。数据显示,在必须实施渐进式薪金模式的行业中,第20百分位的实际工资在过去五至十年增长了24%至39%,而2019年至2024年间,这一群体的实际收入增幅达5.9%,高于同期中位数增幅3.6%,有效缩小收入差距。

零售业基层员工收入偏低,生活压力沉重,职业吸引力不足。为低薪员工加薪是必须的,一来能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二来也能增强行业对本地求职者的吸引力。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现实是,零售业者的经营环境并不轻松。实体零售业者长期受到电商冲击,顾客被更便捷、更多样化的线上购物吸引;海外零售选择,尤其是邻国马来西亚的价格优势也不断分流客源。2026年新柔地铁系统开通后,跨境购物可能会更加频繁,商家流失顾客的风险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它们还要面对租金和人工等运营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不少零售商已缩小甚至退出本地市场。

任何加薪政策都会对业者的成本结构产生直接冲击,但渐进式加薪补贴计划在2025年可为合格雇主承担40%的加薪成本,2026年则补贴20%。这笔津贴能缓解部分短期压力,但加薪是长期负担,企业若无法通过提高生产力来消化成本,最终仍可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是必须留意的。

此外,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也让零售业前景充满变数。虽然贸工部星期二(8月12日)公布的上半年经济表现好于预期,全年增长预测从原本的零至2%上调到1.5%至2.5%,但这一亮眼表现,部分是由于厂商在美国加征关税之前提前出货所带动的短期效应。今年余下时间,外部环境仍被阴影笼罩,尤其是美国对医药产品和半导体产品征收关税的时间点与幅度,都还不明朗。像零售业这样对经济周期敏感的行业,在提高薪金的同时,更须要在提升服务质量、优化运营效率和人才技能培训等方面投入。

这次加薪必须与提升生产力和业务转型同步推进。员工要积极接受再培训,不断提升技能与服务质量;企业则必须积极创新,加快向数码平台拓展,落实2025年零售业转型蓝图。引入新的体验式概念与创意,打造独特的店内体验,并通过社交媒体与顾客保持互动,是零售商必须采纳的方向。与此同时,持续推进人工自动化与精简后端流程,也能显著提升运营效率。

人力部明年推出加强版就业技能计划,全职进修的低收入雇员每年可获最高1万8000元津贴,部分时间进修者也能获得每年高达3600元的津贴,比现有津贴提高三倍多。然而,政策的成功不仅取决于补贴金额,还取决于员工能否真正投入学习、企业能否为他们提供灵活的培训安排。部分低薪工人可能因为时间、家庭负担、学习能力等因素,难以参与技能提升。如果这一问题不能解决,渐进式薪金模式只能带来表面上的加薪,终究还是无法摆脱这个群体因技能不足,以致收入与发展机会受限的困境。

渐进式薪金模式是一套多管齐下的政策组合中的其中一环。唯有将薪资增长与技能培训、生产力提升、产业转型相结合,才能确保加薪既能改善生活,又不会削弱企业竞争力。对零售业而言,这是一次能否借机转型升级、摆脱困境的考验。加薪如果只是停留在薪水单上的数字变化,那么留给行业的将不是发展机遇,而是沉重负担。唯有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才能实现双赢,否则便会沦为双输。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