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走在新加坡街头,不难感受经济活力。餐饮座无虚席,商场人流如织,地铁车厢都是穿着整齐的上班族,旅游景点熙熙攘攘。每个人的收入水平和每一次消费,都与国家财政收入息息相关。
日前,新加坡国内税务局发布2024财年年报,揭示一个朴素却深刻的道理:国家要富有,必须先让企业和个人富有。
根据年报,新加坡2024财年整体税收收入达到889亿元,比上一财年增长10.7%,占政府总经常收入的76.9%,相当于本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2%。
五大税收来源——公司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房地产税和印花税全面增长。消费税增长最大,从166亿元增至200亿元,增幅达20.4%,占总税收的22.6%。但不论结构如何演变,公司税依然是最大税收来源,占比高达34.8%。
这份年报不仅是财政数据的展示,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国家财富增长的底层逻辑:企业是创造财富的核心。企业盈利,个人收入才会增长;个人收入稳定,消费才得以持续;三者良性循环,国家税收才有坚实基础。
企业盈利是国家税收的源泉。2024财年公司税达309亿元,同比增长6.7%。相比之下,虽然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也有显著增长,但增长基础依然来自企业的经营成果。
企业不仅通过缴纳公司税直接贡献财政收入,更通过扩大投资、提升产能、创造就业、提高薪酬,间接带动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的增长。若企业陷入困境,员工收入受挫,消费能力萎缩,税收基础自然也会受到冲击。换句话说,企业发展态势决定了国家税收的厚度与广度。
个人所得税增长同样依赖企业的健康发展。2024财年,个人所得税收入达191亿元,占比21.5%,虽然被消费税超越,仍是重要的税收支柱。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工资上升和纳税人口增加,这两项指标无一不是建立在企业持续增长、增加就业与薪酬的基础之上。
若企业缺乏发展动能,就业市场承压,个人收入增长便无从谈起。长期而言,个人所得税的稳定增长,必须以企业持续盈利为前提。企业能发展,才能创造优质岗位,提供可观薪酬,从而让税基不断扩大。
消费税的快速增长也与企业密不可分。2024财年,消费税收入大幅增长至200亿元,成为第二大税收来源。这一增幅部分来自税率调整,但更关键的是居民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的提升。近年来,政府推出多项补贴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但其根本仍是建立在收入预期改善与信心增强的基础之上。
消费的本质是信心,信心来自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这种预期必须以持续就业和稳定薪酬为依托,而企业正是提供这些基础保障的主体。也就是说,若企业前景暗淡,收入预期下滑,消费也难以为继,消费税的增长就难以持续。
从公司税、个人所得税到消费税,无不指向同一个核心:企业是国家税收的直接引擎,也是财富分配链条的起点。
国家如何助力企业高飞
因此,一个国家要实现长期的财政稳健,必须确立明确的企业发展战略,打造稳定有序、亲商务实的市场环境,对企业与个人的合法收入提供制度性保障,推动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那么,国家应如何助力企业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呢?
首先,必须确立法制的稳定与透明。企业最惧政策的不确定性。税制、法规与监管措施应保持清晰、一致,避免频繁变化,以增强企业长期投资的信心。
其次,政府应廉洁高效、积极亲商。唯有以服务者而非管理者的角色面对企业,杜绝寻租空间,企业才能在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中发展壮大。
再次,税制应具国际竞争力。税负水平直接影响企业选址与投资决策。新加坡一向以低税率及税收优惠政策闻名,这是吸引跨国企业落户的重要因素。面对全球最低企业税率趋势,如何在合规基础上保持税收优势,值得政策制定者深思和探索。
第四,人才保障至关重要。企业要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力资源。教育与技能培训体系应紧贴产业需求,同时保持开放,吸引与留住全球人才,为企业注入发展动能。
最后,合规成本应合理。企业依法纳税与合规运营是应尽义务,但若遵循成本高企,将转化为沉重负担。政府应通过简化程序、推动数码化管理,降低合规成本,让企业能专注于创新、市场拓展和日常经营,而非疲于应对各种机构的调查和合规审查。
“藏富于民,始于企业”。2024财年年报中的数据清晰勾勒出一条发展链条:企业强,则国家财政稳;企业盈利,个人收入才有保障;收入稳定,消费才得以持续;消费兴旺,国家税收自然可持续。
所以,“藏富于民”不仅意味着让个人拥有更多可支配收入,更要求国家保障企业的发展环境,让企业能安心经营、长期盈利,最终带动个人收入与税收同步成长。
放眼未来,国家政策重心应继续放在优化营商环境、构建健全法制体制、提升政府服务效能、确保税制竞争力与人才供给等关键领域保持优势。唯有如此,企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良性循环才能持续,国家繁荣与人民富足才能齐头并进。
作者是公司财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