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距离65岁还有八年,朋友已经做足功课,打算一到65岁,就申请入住社区关爱组屋。他甚至亲自到位于武吉巴督的Harmony Village@Bukit Batok社区关爱组屋,实地了解情况,不是一次,而是三次,巴不得现在就能住进去。怕输是新加坡人普遍的心态,但他是不是有点极端了?
他说,经常在报章上看到独居年长者孤独去世的报道,让单身的他心生恐惧,担心自己多年后可能成为新闻人物之一。虽然他有侄儿侄女,但不能依赖他们照顾自己,更不希望在养老院终老。因此,他积极寻找能让自己安心养老的地方,而答案就是社区关爱组屋。
且听他慢慢道来实地考察的分析。
第一,武吉巴督社区关爱组屋地点好,旁边就是武吉巴督西小贩中心,还有一个小型购物商场,想吃什么,想买什么,走几步就到,非常方便。
第二,居住环境好,有社区花园、户外健身角落、活动室,能够和邻居一起参与活动,互相照应。
第三,除了看护服务,还有社区经理提供全天24小时的紧急援助。每分每秒都有人照顾,让他感到更踏实和安心,“至少我不会孤独死,不会变成腐尸”。
朋友的担忧不仅是个人焦虑,也反映社会的趋势。新加坡将在2026年成为超老龄化社会,65岁的人口占比将超过21%。到了2030年,每四个国人就有一人年满65岁。
为了应对银色海啸,政府在2021年为本地年长者推出社区关爱组屋,首批武吉巴督的项目去年竣工,已有居民入住。其他三个项目坐落在勿洛、女皇镇和麦波申等年长人口密集的地段。预计到2030年,全国将有30个社区关爱组屋。
然而,住得好不等于活得好。最重要的还在于个人的心态和与人的联系。社区关爱组屋虽能提供安全网,但如果年长者自己不愿意走出去参与活动,与邻居互动,所谓的“关爱”,最终也可能流于形式。住户在“关爱”中,还是会感到孤独。
世界卫生组织将孤独列为全球健康威胁,它像无声的杀手,侵蚀人的身心,增加抑郁、焦虑和自杀风险,甚至缩短寿命。真正的安全感,并非来自全天候的紧急援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连结。
回到朋友提到的“我不要孤独死”。其实,真正的“孤独死”不一定发生在生命的终点,而可能早在我们自我隔离,与社会脱节时,就已经开始。
晚年的保障,硬体是基础,心态是关键,而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才是最后的防线。
(新报业媒体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