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著名右翼活动人士查理·柯克近日遭遇枪杀,一时间震动全美。前总统拜登和奥巴马均发文表示,美国民主制度不容许这样的暴力行为。总统特朗普更是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并追授柯克以总统自由勋章。
柯克遇刺事件揭示一个严峻现实,即美国政治近些年来呈现暴力升级的苗头。2020年,密歇根州州长惠特默险遭绑架,2021年国会山发生骚乱,2022年时任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住所遇袭、最高法院大法官卡瓦诺险遭刺杀,2024年特朗普在竞选期间两次遭遇未遂刺杀,2025年宾州州长夏皮罗官邸被人纵火,都是政治暴力事件的典型代表。
美国政治暴力事件频发背后的根源值得深思。2014年,知名政治学者福山出版《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一书,提出政治秩序一旦不能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就会出现政治衰败,在新秩序建立前的过渡期内,形势会变得极为混乱和暴力。福山警告,美国向来引以为傲的民主政治也显示衰败的兆头,原因是三权分立的传统机制过度强化和日益僵化。这套体制在政治极化的大背景下,导致部分利益集团影响力坐大,越来越不能在总体上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
政治学有个术语叫政治效能,指的是个人主观上认为自己政治行为对政治过程有一定或可能有所影响的感觉,这一指标是衡量公民社会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政治效能较强,表明个人对政治体制有较高的信任度,利益诉求可以通过选举、请愿、抗议、接触官员等合法手段表达。近些年来,美国政治在这方面明显出了问题。皮尤中心一项追踪多年的民调显示,认为当选官员不在意民众想法的比率,由2000年的55%攀升到2024年的85%,且有72%的人认为,当下美国已经称不上良好民主制度的范例。一般相信,若某些政治团体或个体认为,政治体制无法积极回应需求,就极可能会诉诸暴力行为,来发泄愤怒或不满。
雪上加霜的是,两党政治人物激化矛盾和煽动对抗的言行,无形中为政治暴力事件的发生埋下伏笔。2020年1月,佩洛西在特朗普完成国情咨文演讲时,将手中演讲文本撕成两半;过于情绪化的表达,将政治礼仪踩在脚下,为公众留下不良示范效应。2020年大选结束后,特朗普拒不接受最终结果,在社交平台屡屡发表煽动性言论,鼓动支持者推翻选举结果,直至出现冲击国会山的暴力事件。不仅如此,特朗普甚至还公开称呼这些骚乱分子是“爱国者”和“勇士”,并在连任之初,即赦免上千名参与者,种种言行所释放出的信号,不言而喻。
柯克遇刺后,犹他州州长考克斯受访时,痛斥社媒如同癌症,是一系列暴力事件的直接推动因素。一方面,以X平台和脸书为代表的社媒,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速度快、范围广、扁平化、互动性强等优点,已经深深融入美国政治生活,成为各方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渠道。另一方面,社媒在内容监管方面较为宽松,部分人利用平台进行政治传播时,会散播虚假信息、制造现实焦虑、挑动族群矛盾和煽动仇恨对立。再加上算法推荐和个人偏好的影响,某些用户长期只接触与自己观点相似或兴趣相近的政治信息,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信息茧房,思想变得狭隘甚至极端。网络世界积累的负面情绪,一旦带入到现实世界,就可能促成政治暴力事件。
英国《卫报》最近一篇社论指出,美国即将迈入暴力政治时代,这样的断言现在看还为时过早。舆观(Yougov)新近一项民调显示,72%的美国民众认为,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实施政治暴力。不过值得警惕的是,在年轻一代和左派群体中,对政治暴力事件的容忍度正在上升。因此,美国政治如果不想未来走入暴力漩涡,必须在变革体制和管控社媒的同时,要求政治人物做到“理智中不乏感性,激愤时犹有温和”,在公众面前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
作者是北京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