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争仍在肆虐,但几个国家突然开始谈论承认巴勒斯坦国,围绕这一问题也出现一系列密集的外交活动。这究竟是为什么?
简而言之,这是一次倾尽外交努力,以避免两国方案——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平共存——走向不可逆转的终结。
这并非臆测。以色列总理内坦亚胡的政府日益提及“大以色列”的构想,其中包括战火已持续近两年的加沙,以及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人寻求建立未来家园的以色列占领区。
如果说此前还有任何含糊之处,内坦亚胡已于9月11日打消所有疑虑。他签署一项协议,旨在推进备受争议的E1定居点计划。计划将横穿约旦河西岸,把它与东耶路撒冷分隔开来。他在马阿勒阿杜明(Maale Adumim,一个位于耶路撒冷以东的以色列定居点)的签署仪式上宣称:“我们将要兑现承诺,不会有巴勒斯坦国。这片土地属于我们。”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法国、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表明,它们将在未来几周的联合国高级别会议期间,采取行动承认巴勒斯坦为一个国家——这明显打破西方传统观念,即承认(巴勒斯坦国)应在与以色列达成两国方案的谈判协议之后,而非之前进行。
与此努力相呼应的是,9月12日,包括已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以及新加坡、德国、芬兰和丹麦等尚未承认的国家在内的142个国家,批准一项不具约束力的联合国大会决议,旨在重振两国方案。
这份由法国和沙特阿拉伯牵头,精心拟定的妥协方案——《纽约宣言》,勾勒出旨在建立一个与以色列和平共存的巴勒斯坦国的“具体、有时限且不可逆转的步骤”。至关重要的是,它呼吁哈马斯解除武装,并将它排除在任何新国家的治理之外。这是联合国对2023年10月7日袭击事件幕后武装组织发出的最严厉谴责之一。
以色列和美国,以及八个与它们友好的国家,否决这项决议,另有12个国家投弃权票。然而,绝大多数国家支持这些行动。这表明人们深切担忧,实地的现实情况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导致巴勒斯坦未来不可能建国。法国和沙特推动立即承认的做法,以及更广泛的国际努力,用巴黎的话来说,旨在将两国方案的理念从“致命危险”中拯救出来:发出信号,无论在当地施加何种改变,都不能抹去巴勒斯坦建国的可能性,也无法获得国际合法性。
新加坡的立场是什么?
在新加坡,巴勒斯坦问题在相当一部分公众心中仍是高度关注的课题,鉴于我们与以色列和约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都有联系,这些行动尤其引人关注。
自然,人们会对我们的立场,以及新加坡如何才能最好地支持两国方案提出疑问。
新加坡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两国方案是实现两国人民及更广阔中东地区和平与安全的唯一可行途径。
9月10日,外交部长维文医生在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外长通话时,重申这一立场,指出根据过去的联合国决议,这样的解决方案“是全面、公正和持久解决这一长期冲突的唯一可行途径”。
关于承认的具体问题,以及新加坡是否会跟进,外交部长在2024年7月国会上的发言,提供明确答案:新加坡原则上已准备好承认巴勒斯坦为一个国家。
目前,新加坡、日本、韩国、缅甸和新西兰等亚太国家均不承认巴勒斯坦国。在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中,已有147个国家承认,其中大多数是在已故阿拉法(Yasser Arafat)于1988年宣布,在1967年以前边界建立国家之后这么做。随后由于各种原因,零星有国家陆续承认;最近一些国家——包括2024年的爱尔兰、挪威和西班牙——的动机,与计划于未来几周在纽约采取行动的欧洲国家大致相同:旨在维护两国方案的前景,阻止它逐渐失去意义。
新加坡何时会承认巴勒斯坦呢?维文医生的发言提出必须满足的条件:是否存在一个有效的政府或领导人,能代表所有巴勒斯坦人、至少能有效管控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并且有民意基础和权力能代表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谈判。任何未来的巴勒斯坦领导层也必须明确拒绝恐怖主义。这意味着哈马斯不应在未来的巴勒斯坦国中扮演任何角色。
正如维文医生所说,何时满足这些门槛,是每个国家都将面临的判断,“但会在不同临界点和时间点得出答案”。
现在采取行动会有帮助吗?国家安全统筹部长兼内政部长尚穆根9月2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东研究所年度研讨会的对话环节中的发言,提供一个视角。
当被问及欧洲的计划是否会推动两国方案的实现时,他认为这不太可能改变发展轨迹,因为是美国,而非欧洲或以色列的中东邻国,对以色列拥有最大的影响力。
尚穆根说:“我的看法是,这并不会有利于巴勒斯坦人,现实地看,反而可能对他们造成更大的伤害。”
尚穆根在内容广泛的讲话中(应放在完整背景下来看),也提到建国的标准。这些标准通常源自1933年的《蒙得维的亚公约》:一个正常运作的政府、固定的人口、对领土的控制,以及与其他国家建立关系的能力。
对此,他指出巴勒斯坦建国的严重障碍:“你需要一些实际的领土空间,而以色列正竭力阻止其实现。你需要人口,而目前的行动似乎旨在摧毁大部分人口,或将他们驱离加沙。第三,你需要一个能有效运作的政府,而我目前看不到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或任何其他实体具备这种能力或资源。”
鉴于这些严峻的现实,问题并非新加坡是否支持两国方案——显然是支持的——而是如何以最实际的方式推动实现。
新加坡并非坐视不理
即使新加坡今天不加入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行列,也并非坐视不理。
新加坡的贡献具体而务实,并为和解达成后的未来需求量身定制。多年来,新加坡一直通过能力建设默默发挥作用:超过800名巴勒斯坦官员参与新加坡的技术援助计划,在公共行政、数码化和公共卫生领域接受培训课程和考察访问。
在近期一次关于援助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区域会议上,维文医生宣布两项新举措:与日本合作开展巴勒斯坦民警部队的社区警务培训计划,以及一个交流公共行政经验的青年领袖计划。
这些努力绝非微不足道。有充分理由认为,现在承认巴勒斯坦国是维护两国方案的最佳方式,特别是考虑到以色列公开破坏两国方案的速度,尤为如此。
但同样重要的是,要关注新加坡正在进行的能力建设,以帮助为未来的巴勒斯坦国建立行政骨干。没有这项基础工作,即使最终达成谈判和解,承认巴勒斯坦国也将变得毫无意义。
即使是现在正采取行动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也普遍认同这项外交工作至关重要,并且巴勒斯坦权力机构须要重建能力和公信力。甚至于巴勒斯坦领导层内部也同意这种改革的必要性。
由89岁总统阿巴斯领导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已承诺一年内在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所有被占领土举行总统选举——这是6月宣布的让步,至少表明他认识到改革和合法性的必要性。
鉴于巴勒斯坦权力机构须要改革和提升,新加坡的能力建设努力体现它在推动两国方案方面的重要工作,即使它像德国、丹麦以及本区域的韩国和日本一样,尚未决定承认(巴勒斯坦国)。
新加坡国内(在国会内外)就何时以及是否采取行动,以及是否追随欧洲国家而进行的辩论,应仔细权衡这些观点。
共同的最终目标
无论各国对承认巴勒斯坦国做出何种决定,有一个不变的原则应该坚持:国际社会必须持续坚持两国方案。
即使前景黯淡,这一立场也向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表明,无论是“大以色列”还是“从河流到海洋的巴勒斯坦”等最大化方案,无论任何人如何积极地在当地制造既成事实,都无法获得国际合法性。
正如著名以色列历史学家兼作家法尼亚·奥兹—扎尔茨贝格尔(Fania Oz-Salzberger),在8月30日《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中所写,没有人能够摧毁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各自在他们祖传家园(恰好是同一片土地)建立主权国家的主张。她写道:“除非发生灾难性事件,否则不会有‘从河流到海洋的巴勒斯坦’,也不会有‘大以色列’。这是一场只能通过领土和政治妥协来解决的冲突。”
即使巴勒斯坦问题激起强烈情绪,这一基本理性在新加坡得到广泛体现。任何一方的坚定支持者都不会支持一国方案的绝对主义者。公正的新加坡人应继续支持温和立场,将极端主义排除在外。
内坦亚胡及右翼盟友,以及以不同方式行事的哈马斯,很可能会继续表现得好像两国方案已是历史的陈迹。正因如此,世界必须让两国方案的希望之光不灭。
尽管策略可能不同——无论是现在承认还是以后承认巴勒斯坦国——但最终目标始终如一:切实减少痛苦,并推动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迈向安全与和平。
作者Bhavan Jaipragas是《海峡时报》言论组副主任
原载《海峡时报》
黄金顺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