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锐:重塑深度阅读的生态

身处数码浪潮席卷的时代,我们不知是有幸还是不幸地见证阅读这一人类古老的智性活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我们既目睹信息获取的空前便利,也感受到深度思维的日渐稀缺。当刷屏成为日常,当速读成为习惯,我们不禁要问:在这场阅读方式的剧烈变迁中,我们得到什么,又失去什么?

那天上现场电视节目讨论这课题,得知记者调查当下的阅读生态,不出意料地发现这种碎片化阅读,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包括我自己!)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这种阅读模式的兴起自有其缘由:快节奏生活、碎片化时间、海量信息需求等。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碎片化阅读在便利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认知局限性。

首先,我以为还是必须公平地说,碎片化阅读也不是全无优点,主要训练的是信息筛选和快速理解能力,这在信息爆炸时代确实具有重要价值。我们须要在短时间内,灵活而有效率地接收四面八方的消息,提取关键内容,做出快速判断。但这阅读模式的问题在于它往往较浮光掠影,仅停留在信息的表面层次,缺乏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深度阅读则不同。当我们完整读一本书时,须要记住前文信息、理解复杂论证、跟随作者的思路发展。这是一个持续的、系统的认知训练过程,对于培养持续专注力、逻辑思维能力、批判分析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深度阅读培养的是一种思维习惯——系统思考的习惯。在碎片化信息的冲击下,我们容易形成跳跃式的思维模式,习惯于快速的刺激和反应,而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甚至无法忍受没有信息家电,也不再懂得享受阅读的孤独。

我们的成年人怎么了?

今年初报章报道,新加坡35岁以上成人的读写能力,低于经合组织平均水平,而我以为这和我们离开学校后的阅读习惯有直接关系(别忘了,我们的15岁学生可是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里名列世界第一!)我们的成年人怎么了?缺乏深度阅读习惯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出读写能力下降的表面现象。读即所谓的文本输入,写则是文本的输出,两者对个人的自学能力以及终身的认知发展最为关键,故读写能力降低,则终身学习成效降低。从认知层面来看,最明显的影响,是注意力持续时间的缩短。在习惯了短视频、快资讯的刺激后,你是不是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集中精神进行长时间的阅读、沉淀和思考?这种注意力的碎片化不仅影响阅读效果,也影响工作效率、想象力和批判思维能力。若所有人只习惯接受预先包装好的“懒人包”观点和“攻略式”结论,独立思考、质疑精神、创新思维只会萎缩,长篇作品的书写也只会式微。

你大概会开始伸冤了:现时现世几乎每一个人的时间都被约束,更被挤压,能够在碎片化时间里碎片化阅读,就算不错了,怎么还奢望在有限时间内实现深度阅读的可能?

或许构建的关键原则,是要认识到深度阅读更多是一种思维习惯而非时间奢侈。碎片化的是时间,却不是阅读。方法还是有的:还是要聚沙成塔。犹记得年少搭巴士上学的颠簸阅读,让我完成多少武侠小说——善加利用通勤、等待等日常生活中的空隙,甚至创造阅读时间,如早起30分钟(我想起那些学校的晨读、默读活动,究竟培养多少的习惯性读者?)或许最有效的就是减少划手机、追视频的声光时间,为深度的、无声的阅读腾出宝贵空间。当然,还要边读边思考,毕竟套用孔夫子的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主题聚焦是深度阅读关键

从个人经验看,我发现主题聚焦是提高碎片化深度阅读效果的关键策略。在一个时期内专注于一个主题或作者的作品,这样即使是分散的阅读时间,也能够形成知识的累积效应。我就试过整个暑假只阅读白先勇的文字,结果三个月过去后,对他的遣词用字修辞手法母题深意都了然于胸;又如自己因工作关系,从文本分析转向实证研究的初期,用了几个月时间专门阅读关于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的论文。这种主题化的阅读方式,最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说到来,推广深度阅读,不仅是教育问题,更是政府、学校、图书馆、出版机构、书店都应该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共同营造有利于深度阅读的社会环境。这包括创建一个亲书本、爱阅读的全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甚至还要有创新的阅读服务模式、培养阅读推广人才、营造阅读文化氛围等。

我们欣然看到政府发放文化通行证,也期许对阅读活动,甚至购书有积极的刺激作用。或许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效仿如英国、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所发放给国民的“购书券”,让大家走入书店+捧回书本+深入阅读。我们当然可以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阅读,但是一本实体书所提供的触觉、嗅觉、视觉、感觉等的沉浸式体验,更有助于深入阅读。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日本、法国、中国和战火中的乌克兰,都为书店提供租金津贴,让他们的城市有更多美丽的书店风景线,让国人在书香中沉静下来、好好阅读。更有甚者,我们还可考虑效法丹麦、芬兰、英国、墨西哥等地,取消对书本征收消费税,来克服面临的所谓全国阅读危机,并提高阅读的参与度。是的,新加坡成年人读写能力低于经合组织平均水平,已经敲响阅读的警钟,政策和对策的改善,已经刻不容缓。

作者从事语文教育和本地文化研究,也是新加坡书籍理事会主席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